昨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在京正式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几组核心经济数据。单从这些最新的数据面上看,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普遍态势正在得到逐步印证———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39862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这一增速已经接近全年8%的目标。
昨日发布的另外一组重要数据是:上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了1.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了5.9%。其中,6月份的CPI和PPI再度双降,且降幅双双扩大。
不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经济的回暖之路并不平坦———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下阶段我国将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
经济形势判断
全年保八或无悬念
在昨日分析数据时,李晓超特别强调了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但是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过程中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分析说,上半年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私人投资、消费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是,政府投资往往更重长期性,对市场的需求考虑较少。他认为,目前,市场本身还没有显现出很强的从底部回升的趋势。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周克喻:通常而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值至少会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高3个百分点以上,而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这两个数值只相差了0.1%,这与以往有很大差别。这就说明,今年上半年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而民间资本投资尚未被拉动起来.所以抹平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差距。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上半年的GDP高增长主要还是依赖投资拉动来实现,但依靠政府财政支出主导的投资毕竟是有限的,而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又持续下降,马遥表示,未来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高增长的态势能否持续,值得关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采访时甚至指出:“全年保8%的任务还是非常艰难。”即使二季度达到了8%,这里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他表示,只有民间投资、消费上来后,后面的经济增长才能有稳固基础。
在对经济表示稍许担忧之时,大部分专家认为还是有很多因素表明经济回暖的趋势已经非常牢固,昨日,还有很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了很乐观的判断,他们认为,全年保八任务实现已经是毫无疑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学家高辉清告诉本报记者:“GDP增长很快,二季度比一季度快两个百分点。主要是政府出台了一些救市政策,这些政策的及时性、有效性,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在他看来,整体经济已经见底回升,这是完全确信的事情,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加之政策的效果会逐步显现,下半年9%肯定没问题。”
“全年保八越来越乐观。”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未来数据的走势将会逐级回升。”他进一步解释说,与去年的基数因素相比下半年增幅的压力变小;同时,加上政府的刺激政策,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肯定会比上半年要好。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甚至认为,第三季度GDP增速应该达9%。
通胀通缩再陷“迷局”
全年保八似乎已无悬念,但是,昨日,对于未来是否会出现通胀的问题,专家们则是“公说公有理”。甚至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在昨日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没有给出确定的回答。
李晓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通胀与通缩问题时表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还一直处在下降的区间。较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而且自2月份以来一直在下降。与此同时,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并且1-6月,同比降幅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是我们看到底是通缩还是通胀首先要关注的一个地方。
其次,李晓超还表示,还要看到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价格与货币信贷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观察价格变化时,对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8.5%,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24.8%,而且信贷也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近7.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50%。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李晓超的此番言论,说明现在决策层对于是否出现通胀还是通缩也仍然看不清楚。
观点交锋
【通胀派】信贷超常增长将引发通胀
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当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们也召开了会议,委员们表示,下半年要进一步把调整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就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
对于未来可能出现通胀,很多专家表示支持。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推动中国通胀主要是两端:一端为下游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主要是“住”和“食”;另一端为进口依存度高的大宗原材料。由于受累全球经济,中国将伴有结构性通胀。他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将呈现系统性复苏并伴有结构性通胀。
“目前住房和股票价格较快上涨,可能会带来心理预期的改变,如果未来发生通胀的话,有可能从这一块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认为,其次,还有就是输入性通货膨胀。他表示,“如果今年中国经济比较快地恢复,有可能带动国际期货价格快速上涨。这些价格的上涨通过进口渠道会对国内的一些产品价格形成冲击。”
【反通胀派】CPI、PPI双负通胀尚谈不上
与通胀派的人数相比,反对通胀的专家人数似乎更多一些。王小广甚至指出,通货膨胀预期,只不过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通胀预期炒作资产价格,让民众赶紧买房、买股,他们就可以从中牟取利益。他认为,近期根本就没有通胀的压力,只有形成资产泡沫的可能,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通胀预期并不强烈。”他的理由是,当前市场担心通胀的唯一因素是国内货币投放过多,这一点实质影响并不大。其次,由于全年CPI肯定是负的,即使三季度会开始转正,到明年也只能达到2%。2%也只是一个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也认为“通胀不会马上出现”。他的理由是,所谓“通胀三站论”(第一站股市,第二站房地产,第三站通货膨胀)很大程度还会受到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
而对于一些专家表示的,超速增长的信贷是未来通货膨胀的根源,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表示,在目前情况下,资产价格还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资金是从银行直接进去的,影响到银行的安全性。”
“至少在今年不用担心出现通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通胀是滞后因素,只有当经济起来后,才会出现通胀。
本报驻京记者吕天玲郑春峰实习生信美利徐攀攀李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