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纯:从破烂堆里“扒”出来的中国味精大王
胡军华
54岁的味精大王李学纯并不担心给人“王婆卖瓜”的印象,面对记者,李学纯不厌其烦地解释,与味精相比,鸡精大部分的成分还是味精。每当说到激动的地方,李学纯嘴里就会蹦出一连串山东话。
李学纯任董事长的阜丰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味精生产的最大厂家,李学纯说:“2008年我们的销售额是35亿元。一切都是从‘捡破烂’开始的。”
捡破烂成就味精行业老大
李学纯1982年大学毕业,不久当上了酒厂的厂长,但是瞄上的却是一墙之隔的味精厂。
当时,李学纯觉得白酒竞争太激烈,没什么前途,隔壁的味精厂产品质量不错,但是管理无方,他想试试身手。1999年,山东莒南味精厂改制,李学纯召集了40多名亲朋好友,一共集资了195万元买下了这个厂,改名山东阜丰发酵有限公司,彼时这个厂净负债在2000万元左右。
1999年在山东沂蒙山区,195万元不是一个小数字,不过要买全新的味精生产设备,这点钱无异于杯水车薪。
李学纯的解决之道是当“破烂王”。1999年前后,国内味精企业有200多家,但是有三分之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大量生产设备闲置。李学纯说:“我们发起了一次‘捡破烂’运动。人家一个车间的机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我们花10万元收购回来,光用汽车拉都装了几十车。另外一家企业有3台锅炉处理,3台锅炉新的要1000多万元,我们买二手的只花了30多万元。”
阜丰集团财务总监龚卿礼说,阜丰能够“捡破烂”要感谢城市化。1999年后,房地产开发热席卷全国,而国内众多的味精厂原来都位于城市中心,难逃被拆迁的命运,拆迁后的机器设备都是被当成垃圾用推土机推走,阜丰出钱收购,自然应者云集。
李学纯的捡破烂队伍席卷大江南北。3年之后,依托廉价收购的二手设备,李学纯的阜丰公司谷氨酸(味精主要原料)年产能达到5万~6万吨,进入全国前十名,名声大振。慕名参观的络绎不绝,但是满目二手设备的场景也令来访者大皱眉头。
但李学纯没有觉得丢脸,他说:“用这些旧设备,第一不需要大量资金,不用向银行大量借款,不用支付利息;其次设备的折旧费很少。这样我们生产味精的成本是同行业最低的。”
味精行业的价格屠夫
收破烂可以进入行业前十名,要成为行业老大还得有点别的招数。利用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李学纯淘汰了将近一半的竞争对手。
李学纯说,决定味精原料谷氨酸成本的主要是玉米和煤。要想再做大的话,只能寻找更便宜的玉米和煤炭。
李学纯将手伸向了陕西宝鸡市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李学纯新建成的分公司占地面积1.25平方公里,步行走一圈要一个小时,这里成为李学纯最大的生产基地。当地的玉米每斤要比山东便宜4分钱,煤炭每吨只要不到200元,山东的煤价是每吨600元左右,巨大的成本优势让李学纯在呼和浩特连续上马了总计年产24万吨谷氨酸的生产线,庞大的产能和成本优势让200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李学纯进一步崛起的大好时机。
李学纯说:“由于成本低,我们的毛利率在30%左右。2007年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上涨30%,其他味精生产企业成本上升很快,正是要涨价的时候,我们主动降价,把毛利率降到10%~12%的位置。在这样的价格面前,到2008年下半年,全国的味精生产企业少了20多家,还剩下20家。”
此后,各种原材料的价格已经从暴涨转为暴跌,价格战之后的阜丰谷氨酸毛利率重新站上30%的水平,阜丰集团的营业额则从2007年的24.5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35.9亿元。
虽然坐上了中国味精大王的宝座,但李学纯还有更大的野心。李学纯说:“味精是一个传统行业,全国每年消费160万~180万吨的味精,我们年产能已经达到30万吨左右,虽然每年味精的消费还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一个行业终究有限度的。”
从2003年开始,李学纯开始用从味精上赚来的钱研究上马黄原胶项目。黄原胶的原料仍然是玉米,主要用在食品和石化行业中,起增稠剂的作用,世界上只有3~5个国家能够生产。阜丰的黄原胶项目目前年产能近4万吨,毛利率达到35%,李学纯说:“我们的武器仍然是低成本。”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