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贷来了个急刹车。
央行8月11日公布,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9%,增幅比上月末低0.5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4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6.37%。
对比6月1.53万亿天量人民币信贷,3559亿元反差巨大,创今年单月人民币信贷增量最低纪录,同时也略低于市场此前的预期4000亿-6000亿元。
而本报记者综合各家银行信贷量,五大国有银行7月人民币信贷达到1500多亿元,依然是信贷主力。而12家中小股份制银行总共也仅增长270多亿元,其中一些银行出现了今年罕见的环比负增长,如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均负增长数十亿元。
“主要是资本充足率已明显不够,有多少资本只能做多少风险资产。”出现负增长的某银行内部人士如此解释。
多位银行人士指出,7月信贷刹车,已显现出银行面临的压力,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接近监管红线,迫使银行7月收缩战线。而随着大量票据到期,银行已开始主动结构性调整。这些压力,或许成为下半年信贷扩张的转折点。
部分银行负增长
综合各银行信贷量来看,一个共同的特征是,6月冲刺较快的银行到了7月均急速调整。
五大国有银行中,6月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人民币信贷均飙升到了1700多亿元,规模相对小些的交通银行也冲刺到了1000多亿元。
但到了7月,中国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730多亿,虽然仍位列第一,但比6月的1700多亿元增量减少了约1000亿。而农业银行的人民币信贷,虽并不如市场传言出现负增长,但也仅增长了约17亿元,而交通银行则是负增长了约90多亿。
另外两家6月信贷就有所控制的银行则显得平稳些,建设银行7月人民币增长550多亿元,在五大国有行中位居第二,比6月的780多亿元增量略减。而工商银行则增长约340亿元,此前6月增量为600多亿。
股份制银行中,6月民生、中信、招行、光大、浦发表现较为突出,其中民生增长了1300多亿,中信银行增长了800多亿,光大增长了600多亿,而招行增长了400多亿。但到了7月,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7月兴业银行增长200多亿元,位居第一,浦发银行增长了100多亿,位居其次。一些银行规模较小,但如今却“表现突出”。排在浦发之后的,依次为浙商银行、深发展、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它们均增长了20-30多亿。而招行则仅增长了近17亿元,座次靠后。
另外几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则出现了惊人的负增长,其中光大银行负增长70多亿元,华夏银行负增长80多亿元,中信银行负增长30多亿元,民生银行负增长约30亿元。
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曾向记者表示,该行一季度信贷增长比较慢,因此二季度加快了速度,达到了基本的目标,因此下半年信贷政策会有所控制。
“储备的项目在6月都冲刺了,新的贷款项目需要时间营销。”另一家股份制行公司部负责人则如此解释。
负增长背后的推手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银行信贷“早投放早收益”的历年规律,以及各家商业银行季末业绩考核压力的消失等因素外,一些限制信贷扩张的压力已开始显现。
据记者了解,民生银行7月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资本充足率。
该行一季报显示,资本充足率9.22%,尚未满足监管层对中小银行10%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6月份,民生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了1300多亿,位居股份制银行之首,但大量信贷扩张快速消耗了资本,使得资本充足率已逼近监管红线,但H股上市正在推进过程中,短期内难解近渴。
根据今年一季报,除了民生银行,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仅8.72%;深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8.53%,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已低于10%。
资本充足率也可以为华夏银行7月信贷负增长提供注解。华夏银行近期中期业绩发布会透露的消息,去年下半年该行定向增发后,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1%以上,但随着监管机构逐步提升监管比例,使得上半年公司的贷款投放受到一定的限制,贷款增长低于同业,截至2009年6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已降至10.36%。
“监管领导在今年的年中会议上批评了我们,很严厉。提示我们要注意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比例等监管指标,下半年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据另一位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描述,因此他们下半年必须要调整。
下半年资本充足率将是对信贷扩张造成约束。近期消息显示,监管机构可能引导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2%。虽然目前看来尚不是一个硬性法规要求,但将作为审批商业银行新业务、新机构准入及提升监管评级时的一个指标。
不过,相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小,但在全年目标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他们也需要主动控制信贷投放节奏。
从7月的情况来看,在控制信贷的方向上各家银行几乎一致:首先砍掉的是短期贷款和票据业务。
据记者了解,7月信贷出现负增长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其短期贷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而同时,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所有的银行票据融资都出现了负增长。不过,中长期贷款却全部是正增长。
“票据一般都是3-6个月期限的,到了7月到期的比较多,但我们不愿意继续做了,相对来说还是贷款收益高。”一家股份制银行某分行行长表示。
交行研究报告指出,银行倾向于在不扩大甚至减小总体规模的情况下,将到期票据置换成中长期贷款。
事实上,央行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当月票据融资减少1982亿元,对公短期贷款减少581亿元,而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3509亿元。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上半年利差收窄对银行的收益水平产生很大压力,各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收益率较低的票据融资,而随着经济回升态势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低收益的票据融资会在下半年进一步减少。
不过连平认为,扣除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减少等因素,7月实际放贷规模超过5000亿,而且都是投放到实体经济,这是信贷结构趋于优化的表现。
地方投资冲动与信贷控制
7月信贷骤降的因素,是否预示了下半年信贷的发展趋势?
近期各大银行年中会议定下基调,下半年将“调结构、控风险”。而据媒体报道,中国工商银行拟定今年新增贷款控制在1万亿元左右,中国建设银行拟定全年贷款增量目标约为9000亿元,这意味着下半年信贷投放空间减小。
根据交行的预测,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10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9%-32%,上半年已投放7万多亿,这也就意味着下半年每个月信贷增量平均约4000亿左右。
“下半年信贷量肯定会减少,但最近省政府重点项目投资会上,相关的官员认为上半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还未达目标,还是希望下半年大项目能多上,这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压力。”上述股份制银行某东南地区分行行长坦言,部分地方政府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很高,这可能给银行造成压力。
近期公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中央项目减速、地方项目持稳”,7月份中央项目增长25.3%,较上月的28.6%显著回落3.3个百分点,这也是在年初一度冲至40.3%的高位后的连续第五个月回落。地方项目本月增长33.7%,较上月小幅下降0.4个百分点,总体稳定。
信贷资金依然是地方政府投资的主要输血来源。在7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信贷同比增长46.7%,较上月继续加快2.1个百分点,保持了去年11月以来的持续加速态势。同比增速出现回落的反倒是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7月份两者同比分别增长-8.9%和33.8%,较上月回落1.5 和2.6个百分点。
“上半年银行是向政府项目积极营销贷款,有些地方似乎对下半年的信贷政策还是挺乐观。”上述银行人士说。
交行分析预测,货币政策方面,近期央行明确表示政策总体基调不变,进行微调,再考虑到7月新增信贷明显回落、物价负增长继续,近期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收紧。
但三季度是关键时期,如果经济快速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确认、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明显增多、资产价格上升过快,不排除今年底或明年初存在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