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最近的确是在研究制定一些规范上市公司借壳重组行为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设置一定的门槛,提高借壳重组的标准。”北京某接近证监会的券商人士8月13日在电话中向本报记者证实。该人士并认为目前“良莠不分的市场环境或许将因此而迎来彻底转变”。
ST板块领跌
来自市场面的反应显示,继8月11日某媒体爆出“管理层将停止审批上市公司的重组”的消息后,ST板块的走势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微妙变化。
8月12日,跌停的ST类个股多达81只。虽然这与当日大盘暴跌152点有关,但上述传言无疑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是没有涨跌幅限制的话,这些ST股跌幅肯定都要达到10%。”一位刚刚卖掉手中具有汽车类重组概念的ST个股的上海投资者向记者感慨。
8月13日,大盘在有色、地产等板块的强力拉升下,沪深指数收盘终于翻红,沪综指报收于3140.56点,涨幅0.89%,深成指报收于12802.91点,涨幅达到1.68%。尽管如此,ST板块仍然未能扭转继续下跌的局面。13日该板块再次下跌1.35%,位于跌幅榜前三位。盘中更是一度跌幅超过2%,处于领跌位置。
市场终于不再混沌。“以前ST板块跟大盘的涨跌相关性一直都比较高,像今天这种大盘涨ST板块反而领跌的情况的确不常见。”上述散户投资者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13日上午,工信部高层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以及十个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与此同时,证监会对外公开澄清上述传闻,称并购重组审核一直在按正常程序进行。
对此,国泰君安并购部执行董事夏泉贵表示,“管理层肯定不可能禁止重组,充其量只是对借壳重组行为进行具体的监督和规范,而且这种调整有可能只体现在实际操作中,而不一定会出台具体的政策,就像之前对券商借壳上市行为的规范一样。”
机构似乎早就感受到风声,来自机构的最新交易数据显示,二季度46家ST类上市公司,累计遭到机构减持2.83亿股,受这一消息及市场传闻影响,该板块13日再度有近18只个股跌停。
重组门槛或提高
ST类上市公司由于重组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及其背后内幕交易的嫌疑,历来饱受市场争议。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借壳重组的重点并不在于是不是产生内幕交易,因为任何公司即使不发生重组,都可能存在内幕交易,所以值得关注的重点应该在于借壳重组这项制度本身对于整体市场的消极影响。”尹中立告诉本报记者。
据尹中立分析,借壳重组行为本身之所以引起管理层注意,根本原因可能是借壳重组现象所导致的弊端已经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据我们的研究,借壳重组行为主要有两大危害,首先是扰乱市场估值体系,其次是削弱投资者风险意识,甚至让投资者丧失风险意识,这两大危害恰恰是目前国内A股市场爆炒恶习的根源所在。”尹中立向记者指出。
前述不愿具名的散户投资者也向记者承认,ST类垃圾股重组带来的百倍收益往往让所谓的价值投资者艳羡不已。而背后的原因正是大家预期垃圾股总有一天会重组。
“ST兰宝暂停上市4年,被
顺发恒业借壳后一复牌就从7毛6涨到10块多,ST中辽也是,暂停上市5年,不仅活过来了,还一下子从2块8涨到了18块多钱,你说我们还怕什么?”这名与记者相熟的投资者直言不讳。
“实际上最近的市场传言是符合我们的建议的,即彻底放开发行制度,杜绝借壳重组上市,但是很显然在发行制度不放开的前提下,借壳重组还是会存在下去的。”上海某券商投行部高层认为,尽管借壳重组业务实际上也是该业内人士擅长的主要业务之一。
“在这种前提下,就要做到严格审批,提高借壳重组的门槛,尽量避免那些炒股票的人来借壳,另外就是要严格执行退市规则,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避免像ST中辽那种暂停上市5年,按规则实际上早就该退市的上市公司通过借壳重组来恢复上市。”上述券商高层认为。
该券商高层认为,如果管理层近期正在研究规范借壳重组行为,最大的可能就是对借壳标准的重新制定。
“我们还没得到确切消息,但不排除监管层可能会在具体规则上做出的微调,比如对拟借壳资产的连续赢利能力进行具体要求等等。”上述券商高层认为。
“如果证监会加强对借壳重组行为的约束,无疑将带来两大冲击,首先市场估值体系的修复会导致股指的修正,其次会出现*ST类个股批量退市的现象,管理层只有顶住这两大压力,才能确保改革成功。”尹中立对管理层面临的压力表示担忧。
本报记者发现,两市目前共有131家ST类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量的8%左右,其中已濒临暂停上市的*ST类上市公司共有52家。一旦收紧对重组活动的限制,这52家上市公司无疑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