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林康夫:“东亚共同体很难统一关税”
“也许东亚共同体成立的时候,实现统一关税是非常难的,这将是个不得不讨论的难题。这一点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也将会花费很多时间。”
东方早报记者 王国培
林康夫
尽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致力在开放、透明、包容原则基础上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但建立“亚洲版欧盟”说易行难。
在从事多年东亚共同体概念研究的有政府背景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理事长林康夫先生看来,东亚成为世界性的成长中心,这其实是一个很基本的认识。而日中韩三国能否团结起来,对于东亚共同体是否能取得进展将最为关键。
东方早报:经济界人士对东亚共同体概念有分歧吗?
林康夫:东亚成为世界性的成长中心其实是一个很基本的认识。
虽然东亚共同体不会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还会涉及政治、文化层面等,但我认为至少东亚各国在经济层面的团结将给各国带来利益,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但迄今为止,东盟和日、中、韩之间分别缔结了FTA(自由贸易协定)或EPA(经济伙伴协定),但日中韩之间却还没建立这样的关系,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实际上,日中韩三国的研究机构每年都举行基于建立经济共同体、缔结EPA为目标的研讨会。JETRO也参与在其中,并曾经提交过以“应包含日中韩在内的共同体的远景”为主题的报告。
东方早报:东亚共同体建立可能的时间表是什么样的?
林康夫:现阶段要说出确切时间表很困难,这需要首脑级别的政治决断。在这之前,我觉得各国首脑应当首先认识到必须得跨越哪些难题。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三国研究机构的研讨会,讨论如果克服什么困难可能会达成什么样的成果。
举例说,要使国际贸易更加顺畅,不光是取消关税这么简单,还包括通关手续等。虽然通关手续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如果足够通畅,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一个研究机构曾给出这样的结论:与降低关税相比,顺利的通关产生的效应将更为巨大。所以在这个领域我们能做些什么是值得思考的。此外,关于相互投资,这个区域能够建立怎样的框架也是值得思考的。
不过,和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唯一的不同点是,也许东亚共同体成立的时候,实现统一关税是非常难的,这将是个不得不讨论的难题。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在加入各自组织后,其各自原本和其他国家的关税、协定等都一并废除,统一使用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协定。但这对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而言将会很难。这一点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也将会花费很多时间。
东方早报:日本首相鸠山承诺,日本到2020年将在1990年基准上减排25%。胡锦涛主席也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时就减排问题有积极表态。两国领导人的上述姿态,对于两国在节能减排上的合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林康夫:在这一领域,中国和日本合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还是知识产权的问题。企业之间通过建立牢固的信赖关系,达成某种协议完全没有问题,中日之间也有这样成功的实例。但问题是,要达到这样的成果很难。
其次,可能和语言沟通有关,我们虽然拥有很好的技术,并且进行了充分的市场活动,但是总是没有后话。可能因为是专业领域,所以一些沟通不到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总之,进行广泛的接触很重要。
迄今为止,中国在减排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说,目前的数字依然不容乐观。不过反过来,这也意味着中国是有可以迅速减少排放量的余地的——如果能够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的话。在节能环保领域,JETRO已率先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设立节能环保咨询窗口,为中日环保节能合作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此外,我们组织日本企业参加中国工业博览会也为中日企业接触创造了极佳的机会。
东方早报:中日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近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康夫:日本制造业在中国曾经的投资重点是出口,但最近越来越难。相反,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因此,日本制造业的工厂正面对中国的内需做出调整。
其次,金融、不动产等服务业在中国的展开非常显著。当然,这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有关,即逐渐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最近,日企对华投资从制造业向金融、服务业转移是一个特征。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日本的服务业单独进军中国市场是很难的,大多要和中国企业合作。
此外,中国IT企业等正进入日本。这也是两国合作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这些变化对中日经贸关系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