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豪赌,要做“渠道王”
文/吴勇毅
郭台铭扬言投资百亿元新台币,强势进入零售渠道的“万店计划”,究竟靠不靠谱?他真的就能因此而实现企业的华丽转身,成为大陆零售市场新的“渠道之王”
全球IT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企
业——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是一个纵横全球商界的老江湖,他在商场上的每次出手,几乎都会引发商界的新一轮躁动。
郭台铭先是上演了一出与比亚迪王传福江湖恩怨,后与柳传志一起加盟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近日,他又放出豪言,斥资百亿元新台币,进军大陆家电零售业,计划未来两三年内,在全国打造1万家以上的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产品)及家电渠道连锁店,并将这个宏大的计划命名为“万马奔腾”。
郭台铭何以要在群雄并起的大陆家电渠道上做此豪赌?
“代工之王”转身,郭台铭的深谋远虑
郭台铭的鸿海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这几年在大陆投资的企业,发展规模越做越大,动辄上万人的生产园区,令同行惊叹和侧目。这次他启动的“万马奔腾”计划,就被人称之为“代工之王”要转身做“通路之王”。
按照郭台铭的设计,鸿海集团一是联合“全欧洲最大电子卖场”——麦德龙旗下的Media Markt展开在大陆的3C店投资计划,第一家合作卖场将于2010年进驻上海,合资公司总部也将落户上海。二是鸿海集团将依托子公司广宇,利用其已投资的3C渠道商“赛博数码”,进行3C连锁店的扩张。有消息称,指郭台铭已投入10亿元拿地,为拥有的3C卖场“赛博数码广场”扩充做土地储备。目前,赛博数码在大陆有近40家店,是国内3C连锁卖场中的重要力量。三是通过进驻各地电脑城,新开数码、电脑配件和通讯等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规模较小的专卖店,以达到快速推进目的。
专家称,未来两至三年内,鸿海集团若能在大陆开设万家3C连锁店,其渠道规模将远远超过现在的行业龙头国美和苏宁。但不知郭台铭是否认真盘算过,中国目前市级城市不到300个,县级城市(含大城市的区)不到3000个,上万家卖场该往哪里摆?
让业界专家更为迷惑的是,郭台铭一直不遗余力地在代工市场上开疆拓土,企业做得博而专,为何突然要涉足大陆家电零售渠道这潭“浑水”?
有产品而无渠道销售,是鸿海集团面对大陆市场的最大障碍,也是很多家电、IT制造商共同面对的巨大障碍。郭台铭此举,是希望构建电子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环,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吃,获取更高的经营利润。
中华两岸连锁经营协会理事长王国安认为:“作为全球最大IT代工企业,鸿海的代工业务很多时候要“靠天吃饭”,只有拥有了渠道和品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才能得以巩固。”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则认为,鸿海进军渠道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因为,“代工企业唯一控制不了的就是品牌和渠道,一旦出现新的代工企业抢夺品牌份额,代工市场就会出现问题。有了庞大的渠道,就可以强化鸿海在品牌商面前的优势,加固它对市场的控制。”
逼自己做“渠道之王”,实有苦衷
其实,对鸿海集团而言,进入3C渠道圈不只是表面的光鲜,郭台铭自有苦衷。
1974年,郭台铭创办鸿海,涉及主板、手机、数码相机、台式机、电子书等诸多电子制造加工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索尼、苹果、惠普、摩托罗拉等,均是鸿海的大客户。2008年,鸿海集团以总营业收入超过2.3兆元新台币,成为台湾最大企业,他在大陆成立的富士康集团,已连续七年拿到了大陆“出口冠军”称号。然而,2008年爆发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以外销为主的全球代工业。
财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鸿海集团营收同比下降了10%左右,打破了其过去数十年间创造的业绩从未下滑的神话。更为严重的是,富士康国际(系富士康集团子公司)亏损了1870万美元,这是富士康集团创建三十五年来,郭台铭首尝亏损苦果。鸿海集团目前的业务,已经触到了行业的“天花板”,巨大的产能市场消化不了,必须另谋出路寻求转型。
其实,早在金融风暴之前,税制统一、环保新规、《劳动合同法》出台和出口退税调整等一系列政策,以及人工、土地成本的蹿升,已经使处于产业链曲线最低端的富士康的利润增长势头,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抑制。单一依赖代工致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富士康的转型重生已是迫不及待。
面对这样的状况,郭台铭开始焦躁不安。他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下,富士康不能再走100%外销的路子,而应将外销制造业向内销科技服务业转型。郭台铭为此开出了两个药方:从外销转为重点开拓内销市场,从精密制造转向科技服务。
这是鸿海自1974年创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转型。为了打开内销市场,鸿海将进入3C渠道市场;为了开展科技服务,鸿海制定了包括太阳能、环保科技、无线应用、医疗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发展计划。而这其中,进军3C渠道,成了郭台铭的主打王牌。
只做“渠道王”,还是另有所图
郭台铭的3C卖场“万店计划”究竟靠不靠谱?他真的就能因此而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大陆零售市场新的“通路之王”?
电业界资深观察家刘步尘表示:“投资百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20亿元。按照郭台铭的‘万店计划’,分摊到每家门店不过20万元。国美和苏宁平均每个门店的开店成本至少是300万元,就算他再会省钱,这事情也办不成。”在刘步尘看来,用百亿新台币支持万店,无异于杯水车薪。
目前,大陆家电卖场版图基本被国美和苏宁瓜分,好的商业地段几乎难觅。即便郭台铭将国美、苏宁、五星全部收归囊下,门店也才2500多家。加之郭台铭此前并无3C卖场拓展经验,也不可能在三年内将门店扩张到上万家规模。以鸿海集团的资本规模,如果以收购方式获取上述三巨头的渠道资源,几乎要倾尽自己的资产。
经过十多年发展,国美才开出1300家店,苏宁847家,郭台铭要在三年内开出万家店面,平均每月277家、每年3333家新店要开张,这简直就像天方夜谭!郭台铭就是把全部家底拿出,鸿海集团的数十万员工也陪着他不吃不喝了吗?即便郭台铭“放卫星”成功,万家3C店顺利建成,如此大的渠道规模,又需要多少流动资金来充填?还有,谁能保证上万家店开张后,店店货品充足,店店销售火暴,店店盈利?
放眼全球市场,没有一家企业能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同时取得成功。早在2003年,鸿海集团就开始了大陆零售业务推进计划,但惨淡收局。旗下的数码捷豹已经销声匿迹,虽然现在赛博数码仍有40个门店,但远没有实现当初500家门店的规划,鸿利多也面临被赛博数码整合的命运。
有专家指出,再次大举进入3C渠道,或许只是郭台铭的中期目标,郭台铭终极目标,是进入大陆房地产业。随着代工业的利润渐微,而楼市暴利日盛,急于转型的郭台铭,也想染指这片未知领域。
据悉,今年以来,郭台铭的富士康在旗下专门成立一个名为轩盛投资的房地产公司,并已相继在太原、深圳、武汉、上海等城市,取得多块商住用地,建设计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据相关人士分析,郭台铭已斥资10亿元拿地,一是为他拥有的3C卖场“赛博数码”扩充做土地储备,二是万一3C渠道行不通,也可改做商业房产开发。
面对郭台铭的一系列商业举措,专家们直呼“搞不懂”。也许,这正是郭台铭的一箭双雕之举——为转型渠道与地产帝国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