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普遍担心上市银行“融资门”的敏感时刻,《苹果日报》昨日报道,
中国银行近日获中国银监会口头通知,不宜通过发售新股来补充资本金,发债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苹果日报》还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银监会突然的口头表态虽非指令,但足以令个别高层感到惊
讶,因为单靠发债,要分阶段集资。
对上述传闻,中国银行相关人士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中行对融资的口径未变,眼下中行正在“积极研究资本补充的多种方案”,但“暂无可披露的资本补充计划或融资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虽然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3%”的消息予以及时澄清,但出于对今年天量信贷引发的资产质量担忧,监管标准的逐步提高已成市场共识,明年银行大规模融资也基本已是“板上钉钉”,问题只在于具体融资规模和方式。
事实上,大银行中,除中行外,
交通银行也已表明有融资需求。
建设银行本月则已在银行间债市发行了200亿元15年期固息次级债,用于充实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中小银行方面,
招商银行计划最多配股220亿元,且在完成配股融资后,仍将积极探索多种资本补充工具。
兴业银行和
南京银行等也已抛出“配股+金融债”的发行方案。
民生银行和
浦发银行则刚刚分别完成H股IPO(首次公开发行)和A股定向增发。
关于银行的具体融资规模,自然极为牵动市场神经。昨日传出的消息称,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19日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与国际化论坛”上表示,在今明两年的银行业发展中,银行对资本市场的需求非常强烈,银行业明年融资需求将达5000亿元。在明年一年,现有几家上市银行需要发行资本债将是3000亿─4000亿元,同时考虑到农行现在已经准备上市,起码融资1000亿─2000亿元。随后有报道称,李伏安所指的5000亿元只是目前预计的各银行在明年的发债规模,并非资金缺口。
至于具体融资方式,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不外乎IPO、股市再融资(定向增发和配股)、发债和利润留存四种。其中,汇金本月已经否认了允许各大银行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的传闻。至于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方式,银监会眼下态度极为谨慎。 (来源:东方早报)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