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近日市场频现破发是一件好事,表明在市场化发行的背景下,以往打新股无风险、高收益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给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都是一个警示,并且能够促使机构在以后进行新股询价时回归理性。”
高市盈率发行的恶
果继续显现。就在12月15日招商证券破发6个交易日之后,12月23日,中国中冶步其后尘,开盘即破发,最低探底至5.14元,盘中股价没有上摸过5.42元的发行价。而中国重工当天盘中也一度跌破发行价。
A股似乎正在出现“破发潮”。
机构损失逾2亿元
A股频频破发的同时,H股也遥相呼应。12月23日,中国太保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开盘报28港元,与发行价持平,但很快就跌破发行价,早盘最低跌到27.5港元,跌幅1.79%,午后涨幅收窄,全天收盘报28.3港元/股,涨幅1.07%。而在此之前的11月26日,民生银行H股也曾出现首日破发的情况。
对于23日中国中冶的破发,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23日网下配售股的解禁是导火线。12月21日,中国中冶公告称,网下向询价对象配售的12.3亿股股票历经三个月的锁定期后,将于12月23日起开始上市流通。
中国中冶在网下申购时,共冻结了381家机构的5802亿元的资金,最后有363家机构以5.42元/股的价格获配105亿元。
中国中冶的股东资料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以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等保险公司旗下共有25家子公司持有中国中冶股票,总数合计4.134亿股,占网下配售流通股总数的33.5%。
财务公司方面,宝钢集团和中船重工财务公司分别持股1.2亿股和1653万股,分别占总股数的0.77%和0.1%;券商方面,光大证券现为第五大股东,持股1653.79万股,占总股数的0.1%;基金方面,共有93只基金参与了中国中冶的网下配售,合计动用资金为657.9亿。
12月23日,中国中冶报收5.22元,较发行价5.42元下跌3.69%。以23日12.3亿股的解禁股来计算,机构在23日1天即损失了2.46亿元。
“这是投资者对市场近期过快扩容的一个反应,当投资者由于新股发行频率过高而出现抵触甚至是恐慌时,就会用脚投票,而近期最容易被抛弃的就是IPO的股票和地产股。”12月23日下午,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短期不看好这些股票的基金在解禁之后选择‘割肉’出货也很正常。”
德邦证券表示,在目前市场情形下,中国重工的最终破发也并不难预见。大盘股这波“破发潮”短期可能会加重市场的恐慌情绪。
出位的“市场化”
除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之外,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目前的新股发行机制是导致近期出现A股破发潮的深层次原因。
“新股发行制度的修改是顺应了市场的需要,改变了以往IPO首日股价遭爆炒的现象,但这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由于定价越高承销商获得的相关费用也越高,券商就存在将发行价最高化的倾向。结果就是A股市场的新股几乎都是以高市盈率发行,好处都留给了发行人和券商,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的利润空间变小。”杨德龙对记者表示。
招商证券发行的市盈率高达56.62倍,中国中冶发行市盈率为41.90倍,中国重工发行市盈率高达42.14倍。近日确定发行价为5.56元/股的中国北车,对应市盈率也为49.21倍,均远高于近期市场20多倍的市盈率。
到了创业板,IPO价格更离谱。第一批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7倍。第二批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83倍。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对记者表示,“近日市场频现破发是一件好事,表明在市场化发行的背景下,以往打新股无风险、高收益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给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都是一个警示,并且能够促使机构在以后进行新股询价时回归理性。”
“其实,招商证券的询价我们也参与过,但后来觉得估值过高而放弃。破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让监管层认识到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尽快完善新股发行机制。”上述投资总监表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指出,管理层应该正确认识市场化,新股发行过程中,并不是价格市场化才会体现真正的市场化,发行规模亦应该市场化,从而抑制超募及高发行价问题,新股发行制度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