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冲基金又开始了新一轮进军新兴市场的步伐,流动性与安全性俱佳的亚洲市场成为他们的首选。
美国银行美林亚洲融资销售部门主管DanMcNicholas近日在接受美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该公司目前正协助超过12家以上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国际对冲基金在香港与新加
坡设立或重建据点。
McNicholas说,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将有规模在500亿-1000亿美元资金流入全球对冲基金,其中将有超过15%的资金涌入亚洲。
“国际对冲基金这一轮在亚洲的扩张才刚刚开始,”法
国农业信贷银行集团(CreditAgricoleGroup)纽约对冲基金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陈凯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未来这些基金以及亚洲本地的基金规模还会越来越大。”陈负责管理着约60亿美元的结构性对冲基金资产组合。
陈凯丰的客户主要是大型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部门。他说,对冲基金客户将资产分配到新兴市场的需求在上升,相应就会产生供给,这是近期国际对冲基金进军香港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还包括香港较低的税收政策以及不断改善的对冲基金投资环境。
一位熟悉香港对冲基金行业情况的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2007年前对冲基金在香港曾经有过一轮大发展,欧美最大的一些对冲基金基本在香港都开了或者曾经开了分支机构。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些分支机构或者倒闭,或者规模大幅缩减。
70%-80%对冲基金或曾关闭 对冲基金在香港的表现与全球整体表现较为相符。
EIM公司合伙人、投资委员会委员谢鹏飞告诉本报记者,从2002年到2008年年初,对冲基金持续上涨,顶峰时管理了将近2万亿美元资金。EIM总部位于日内瓦,是全球最大的独立FundofFunds(投资对冲基金的基金,下称FOF)之一,目前管理资产约100亿美元。
但是,到了2008年,由于业绩下降了逾20%,再加上很多投资者赎回,整个行业在2009年年初至年中到了最低谷,大概为1.1万亿-1.2万亿美元,下降了将近一半。
前述熟悉香港对冲基金的人士说,一些规模达数百亿美元的大型对冲基金如Citadel,Highbridge,Stark和D.E.Shaw等都曾经在香港开设过分支机构。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Citadel关闭了,Stark关闭了,Highbridge规模大幅缩减,而D.E.Shaw把对冲基金业务关闭,去做私募基金业务了。”
这位人士说,2006年和2007年国际对冲基金在香港曾有过一轮大发展,包括香港本地的对冲基金后来也开了几百家,但2008年之后“可能70%-80%都已经关闭了”。
谢鹏飞说,全球对冲基金自去年又开始回涨,至2009年底规模大约增长至1.3万亿-1.4万亿美元。这其中,有一半是给对冲基金直接投资,一半由FOF来投。
欧美对冲基金在大本营稳定之后,自然要寻求更高的业绩表现,他们将目光瞄准了亚洲新兴市场。而实际上对于很多基金来说,他们进军香港只能说是二次回归。索罗斯看好亚洲
陈凯丰说,很多亚洲的对冲基金2009年业绩确实很好,而且2010年的潜力也很高。看好新兴市场也是许多投资机构的普遍观点,其中包括知名对冲基金投资者索罗斯。
一位接近索罗斯基金的人士告诉记者,索罗斯基金对新兴市场,包括亚洲以及中国A股前景都非常看好。该人士称,索罗斯基金目前管理着约300亿美元资产,其中多数为索罗斯家族所有。
此前多家欧美媒体报道,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计划在香港、北京设立常设机构。索罗斯旗下公司为此将从纽约调遣两名基金经理JamesChang和戴霁昕赴港坐镇。
JamesChang曾任著名对冲基金“老虎基金”的亚洲分支“亚洲老虎”董事总经理,去年11月受聘于索罗斯基金公司。而戴霁昕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纽约大学取得化学物理博士和MBA学位,他跟随索罗斯工作已有10年。
戴霁昕不愿就该报道置评。截至本报发稿前,记者尚未收到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发言人MichaelVachon的置评回复。
香港与新加坡的竞争
陈凯丰表示,对于FOF来说,要投资新兴市场的话,有几个选择——或者投亚洲,或者投拉丁美洲,或者投东欧,或者投非洲,“不管是从投资安全性、流动性,还是其他方面来考虑,FOF要投新兴市场的对冲基金,一般都会从亚洲开始,这是亚洲的一个优势。”
他举例说,如果让一个基金从智利、巴西、乌克兰、俄罗斯、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方选,还是觉得投在亚洲放心。所以国际对冲基金重返新兴市场,第一波会流到亚洲去。
除了看好新兴市场投资前景外,McNicholas说,相对纽约或伦敦,香港和新加坡的经营环境较为友善。纽约和伦敦正研究对对冲基金课税及设限,更令香港和新加坡的经营环境魅力倍增。
陈凯丰说,与欧美比较起来,香港的税率要低很多,这是一个有利因素。但他认为,监管方面亚洲与欧美差别不是太大,香港和新加坡监管其实也都挺严格。
他特别提到,最近5年,新加坡对对冲基金非常友好。同时,新加坡的政府投资公司还给这些对冲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把很多对冲基金都吸引过去了。
此举对香港金管局造成了竞争压力,他们也在进行大幅改善。陈凯丰接触到的很多对冲基金说,以前在香港注册对冲基金等事项需要好几个月,而现在一个星期就够了,审批周期大大缩短了。在对冲基金看来,香港对冲基金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
其他一些原因还包括,在纽约和香港有不少中国人在大型对冲基金做到了中高管理层,“这些人做到一定程度还是想回到亚洲去工作。所以,也提供了人员的支持”。
陈凯丰认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本轮香港对冲基金会有不错的发展。不过他表示,一般认为对冲基金的发展伦敦比纽约晚三年,而亚洲比伦敦又晚了三年,这样亚洲比美国要晚六年,所以追赶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