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云南省两会上,云南省工商联三大提案紧扣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需、高效务实,成为关注的焦点。
这三大提案是:关于“加快云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引导支持云南省非公企业‘走出去’发展”、“引导支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云南省小城镇建设”。
科技创新促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加快云南省产业结构、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云南工商联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督查力度。重点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文件的落实、督查工作。
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云南省中小企业由于受实力、资金、人才等制约,在科技创新中困难最大,应尽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扶持、人才支持、技术帮助的服务体系。
三是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应以目前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按每年10%的增长比例安排科技专项资金,同时提高企业科技资金比例,应把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上,真正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四是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改革金融信贷体系,采用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解决科技企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
五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建议云南省政府出台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非公企业应该“走出去”
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元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建立,我国与东盟“老六国”首先实行“零关税”;至2015年,与东盟“新四国”也将实现“零关税”贸易。面对大好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工商联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引导支持云南省非公企业“走出去”发展。
一是建议省政府根据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部署、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云南非公企业走出去的中长期规划和指导意见,推进企业“走出去”规范化、有序化。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省内政策法规,规范企业“走出去”行为,为云南省非公企业开展“走出去”业务提供有力支持和保护。逐步放宽对非公企业在贷款、外汇、人员出入境、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审批条件。
二是加强对非公企业走出去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完善各级鼓励外经贸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走出去的项目资金支持,帮扶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申请中国-东盟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和外汇周转贷款贴息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商业贷款贴息等。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境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和海外投资收入税收减免制度。
三是加大对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在非公企业对外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支行或办事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鼓励支持非公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他们对云南省“走出去”非公企业的信贷、保险支持。探索完善双边贸易结算机制。
四是加大对大通道建设的投入,不断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连接次区域各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对外交通网络,拓宽大通道辐射范围。为降低企业跨境运输成本,加强与中、老、缅、泰四国的沟通磋商,签订跨境公路运输协议,统一收费等相关标准。推进通关便利化,完善电子口岸建设,简化通关政策手续,促进口岸通关环境的改善和服务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
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之所在。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为此,云南省工商联建议:一是各级财政资金应进一步向小城镇倾斜。二是进一步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要在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工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出让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四是探索部分市政设施市场化,实现滚动开发。(4B1)
链接
云南非公经济比重提升0.6%
2009年云南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411.8亿元,增长12.9%,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不低于40%。非公经济逐渐成为保持云南经济增长的新高地。
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说,今年云南将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转变”: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发展;从主要依靠单打独斗转变为注重协作配合发展。“2010年,云南将抓住国家启动创业板机遇,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上市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