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政策·监管

信贷悬河

2010年02月09日10:43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记者 温秀 方会磊】

  今年前两周信贷超万亿元,引发决策层多重遏制举措出台,但效果仍有待观察

  1月18日下午3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紧急召集部分商业银行开会,就1月前两周的贷款投放情况进行座谈。

  这场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的会议很不寻常。据一些参会者透露,部分信贷投放过猛的银行已被勒令当周停止放贷。

  比“限贷令”更为严厉的,是首次实施差别准备金率的惩罚性政策。虽然没有当场宣布名单,但与会者感到,当场受到批评的中行(601988.SH)、中信银行(601998.SH)等前期贷款投放过快的银行,可能难逃此令,即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6%的基础上再上调0.5个百分点,为期三个月。“届时如果无效甚至变本加厉,则政策继续执行,也会变本加厉。”央行货币政策司官员在会上说。

  此前,中国银监会推动动态资本监管,挤掉资本充足率的水分,资本充足率和拨备不达标,放贷要受限制;央行推出差别准备金政策则只看贷款增幅是否符合银行年初自行制定的计划。“这等于两只手同时合拢,银行想抢放贷款的空间被大大挤压。”一位大行内部人士如此分析。

  货币、监管当局下此重手,是因为截至1月15日,金融机构贷款增加了约1.1万亿元。如果坐视不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定2010年7.5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贷款规模显然要被轻松突破。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对贷款增长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总量过大,节奏不够均衡,结构不够合理。“现在每天的贷款数据,国务院领导都要看。”他说。

  在如此清晰的政策导向之下,2009年被流动性催生的A股牛市谈虎色变,上证指数在1月20日重挫95点,跌幅2.93%,收于3151点。不过大跌只维持了一天。第二天上证指数即止跌回升,1月22日再度低开,仅跌去30个点,收在3128.95点。戏剧性的是,1月22日,传说被列入差别准备金率的几家银行股表现都好于大盘,中信银行上涨3.41%,工行(601398.SH)涨幅1.2%,中行亦涨0.73%。

  不乏观点认为,当下的信贷增长更多由需求驱动,央行从供给端下手作用可能有限。“除非加息,否则根本管不住信贷。但谁敢轻易动加息这根弦呢?”一位银行界人士预计,2010年央行频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法还会再现,“但历史经验证明,效果有限。”

  截至1月19日,本刊记者从权威部门获得的数据表明,银行业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然达到了1.45万亿元之巨。这意味着,仅仅两个工作日,在货币监管当局三令五申、至少两家银行关闭了信贷审批系统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又放出了3000多亿元的新增贷款。

  激进投放

  中国银行业在2010年初以超乎寻常的激情放出巨量贷款

  2010年1月第一周刚过,中国银行业的新增信贷投放就以6000亿元新增信贷创下天量新记录。

  1月11日,新年第二周的周一,银监会召集部分商业银行负责人开会,劝导各行应“均衡放贷”。

  1月12日,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对主要银行机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

  然而,截至1月15日的数据表明,中国银行业无视货币、监管部门的劝诫和政策信号,当周继续再放出5000多亿元。“有的银行甚至放得比第一周还猛。”接近央行的知情者说,“有的银行半个月放出了半年的贷款。”

  一位大型银行高层也称,放贷的生猛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如不控制,当月极有可能突破2009年1月份1.62万亿元的天量。”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15日,中行以1672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领先同业;工行次之,新增人民币贷款约1640亿元;农行第三,为1070亿元;建行(601939.SH)相对稳健,为620亿元;交行(601328.SH)最少,为287亿元。

  股份制银行由于2009年上半年无法和大银行抢大项目,到下半年大银行信贷投放放缓时,“刚想冲一冲,就被叫停了”,还被讽刺“吃人家剩下的骨头。”一位监管当局人士表示。这次1月初的信贷冲高之际,股份制银行不甘落后。其中,半年前刚完成引资的光大银行冲得最猛,新增贷款高达973亿元,中信银行次之,亦高达802亿元,华夏银行(601015.SH)也高达517亿元。

  以体量而言2009年信贷投放不算激进的工行,在2010年初成为排头兵。一位同业表示,它们可能是一时大意,着手有点晚。通常银行也都是在月中的时候控制规模和节奏。年初适逢各行高层轮岗,工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牛锡明调任交行行长。

  中行则因2009年初定下扩大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战略,而为此大举攻城略地,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遥遥领先同业,2010年初的冲高并同时酝酿再融资,亦是这一战略的延续。

  业内人士分析,按这样的速度,全行业一季度的新增贷款相当于达到了5万亿元,已然超过了2009年同期的4.58万亿元天量。

  快速的信贷投放依然引发外界对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上的担心。“按这样的速度,全年10万亿元都可能打不住。再者,上半年这么放贷款,下半年还活不活了?”接近央行的一位分析人士称。

  央行最近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信贷投放向来最多的一季度,平均贷款增长速度不超过28%。银行界人士按现有数据推算,2010年一季度平均的信贷增幅高达32%。

  “年初的计划并不激进,但实际投放令人大吃一惊。”前述人士称。

  急急限贷令

  央行早早出手,想为下半年的信贷投放预留出空间

  情急之下,1月第三周的周一(18日),央行召开了前述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

  1月19日,也即央行会议第二天,多位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向本刊记者证实,部分银行已经收到来自货币部门的“限贷令”,从即日起暂停当周的新增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一些从去年以来保持稳健投放的银行则不受此限。另外,各行已经完成审批的贷款均可正常发放,不受限贷令的影响。

  业内人士透露,接到“限贷令”的银行中首当其冲的是去年信贷投放最多的中行。一位中行浙江分行人士证实,该行已接到总行的通知,暂停包括票据融资在内的所有贷款。票据融资通常被当做规避规模控制的一种手段。此外,本刊记者也获得证实,前半月信贷投放领先于中行的工行在高层高度重视下,已暂时关闭了信贷审批系统。

  更为实质性的措施,是央行要对于1月以来放贷凶猛的商业银行,施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惩罚,哪怕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都符合监管要求。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央行内部早有建议,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信贷投放,即事先通知银行,一旦贷款增速或规模撞线,存款准备金率就自动上涨。

  拟定实施惩罚性的差额准备金率的银行,有可能为1月初的放贷急先锋,如工行、中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可能在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各选一家,在原有存款准备金率16%的基础上提高0.5%,为期三个月,以观后效。

  央行宣布,这一政策将动态实施,暂定前述银行。未来央行不排除针对放贷较猛的个别商业银行,继续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收流动性。

  200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央行已经要求主要商业银行上报2010年的大致经营目标。现在,央行和银监会未要求贷款规模控制,而是监督各家银行严格按照年初计划进行信贷投放。“各行要按照计划控制节奏,不能‘敞肚子’。”央行有关官员在1月18日的会上说。

  央行在阐述这次实施差别准备金率政策的理由时称,此举主要是为了促使各行平滑贷款节奏,体现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如果认为2010年7.5万亿元的贷款投放目标符合适度宽松的要求,那么就要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是否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贷款速度和质量的要求;并且按照历史规律,看1月份贷款和前几年情况是否吻合,在7.5万亿元的总量内每个月应占多少。“本次实施差别准备金率的银行都吻合启动该政策的前提条件。”央行有关官员在会上称。

  “尽早调控,是预见到今年经济有可能前高后低,因此要为下半年的信贷投放预留出空间。”一位接近央行的分析人士称。

  抬高监管底线

  银监会不仅祭出罕见的窗口指导,亦从资本、拨备方面未雨绸缪,层层抬高了监管底线

  在2009年上半年7.36万亿元信贷出笼以后,银监会和央行一起,投入到控制巨量信贷的诸多工作中。这其中,有罕见的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亦有基础的制度建设,用监管部门的话说,这是“通过动态资本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非理性信贷投放进行弹性约束”。

  不只一位银行业高管透露,2009年下半年,监管当局明确授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层,要将全年的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10万亿元以内。

  来自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信贷增幅最快,月均增长1.52万亿元。对此,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后三季度增幅回落至正常水平,二季度月均9200亿元,三季度“腰斩”至月均4300亿元,四季度更降低至月均3100亿元。

  “2009年某些月份,四大行在全部新增贷款盘子里的占比仅为30%,就是硬约束的结果。”一位大型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直言不讳。来自监管当局的窗口指导在12月更为严厉,要求商业银行准确预测年底的贷款余额,并逐日电话监测。

  在非常规的窗口指导之外,银监会在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资本的质量、拨备的要求上层层加码,以求能应对巨量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

  资本金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件防弹衣。按照巴塞尔协议,8%的资本充足率是底线。2009年1月,银监会要求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10%,拨备至少达到130%。

  2009年四季度,12家股份制银行中,有8家资本充足率低于10%;5家大型银行中,有4家资本充足率低于12%,这本来是市场传言监管当局要提高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11月,考虑到种种现实因素,银监会确认,主要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标准提高到了11%和150%,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

  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面临资本金窘境。某行高层透露,该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已经面临项目积压,但不敢放款。不乏银行对银监会在资本金方面的“高要求”存在异议。1月初,一些资本充足率即将触线的股份制银行,亦敢贷款冲高。

  但11%的标准仍然使得大型银行稍有喘息,补充资本的压力相对推后,在绸缪新的资本补充计划的同时,也为2010年年初的信贷冲高埋下伏笔。

  “资本充足率水平一刀切,也不能一味提高或降低。所以银监会同时开始改善商业银行资本的质量,亡羊补牢、堵漏洞。”监管当局一位人士表示。

  2009年10月下旬,经和商业银行讨价还价后,银监会宣布以“新老划断”方式处理存量互持次级债,宣布将2009年7月1日以后商业银行互持的次级债从资本中扣除,这将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此举堵住了商业银行未来用类似的“便捷工具”随时补充次级资本的道路。

  为了规避资本金约束,商业银行自2009年加大了贷款资产表外化的行动。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至少有1万亿元的信贷资产以理财产品等形势出表,三分之二是下半年出笼的,但实际风险却未必从银行转移。注意到这一现象后,银监会亦果断出手,在12月连下几道“金牌”,严禁商业银行发行以本银行信贷资产为基础的理财产品、严禁银行兜底、提高投资人门槛等。

  针对巨量信贷可能蕴含的风险,监管部门还亮出了另一“重武器”,即摸底1月初天量贷款中固定资产贷款的发放合规性,重点是否存在贷款挪用。一位地方银监局局长透露,2009年1月,监管部门已将商业银行前十日的贷款投放情况进行了逐户逐笔拷贝,要求各地方监管机构依法抽查,确保贷款资金风险可控,且全都进入实体经济。

  1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刘明康新闻)表示,监管者扩大了监管工具箱范围,强调风险为本的监管,出台全新的监管框架以控制系统性风险,推动银行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现在央行和银监会已经达成了默契。先由银监会出面,如果没有效果,央行再动手。”一位监管当局人士表示。

  均衡放贷之梦

  虽然货币监管当局用心良苦,绝非简单收缩规模,而是希望全年均衡投放,但实际收效可能南辕北辙

  在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均衡投放”与“合理充裕”成为两大关键词。

  然而,货币监管当局最终能否达到这两大要求,还存在疑问。比如,在如此严厉的资本金和拨备要求下,为何银行业还能信贷冲高?是否其中存在巨大的弹性空间和监管真空?而央行施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能否震住银行自主信贷投放的猛虎?

  一位主管信贷投放的资深银行家坦言,大型银行一季度贷款的投放行为,势必受到总行的主动干预和总量控制。

  一些基层从业者和分支机构,多抱怨政策多变,无所适从。“前年底和去年初,几乎是逼着我们放贷款。总行领导亲自给我们写邮件要求多投放。恨不得把钱都给那些大国企送上门。没过半年,又不让放了。一会儿左满舵,一会儿右满舵,船能不颠簸么?”

  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部负责人坦言,1月份信贷激增的动因,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早投放早受益”驱动,年初投放有计息周期长、拨备成本可以摊薄、当期业绩表现等诸多好处,这些都令银行难以克制贷款冲动。

  商业银行也存在为防止风向大变而抢占规模的因素,“不管后面怎样,先放出去,刀落下来就砍不着我了。”他说。

  还有一些原本应该在2009年末满足的合理贷款需求,被延迟到了2010年初。“有三个月没怎么放贷款了。”一位银行界人士不乏委屈之意。这其中既有部分银行出于规模控制而不得不将投放时间延后;也有另外一些银行因为当年任务已经完成,希望为来年储备项目而主动做出的调控;还有部分客户出于信息披露和资产负债表平衡的需求,推迟贷款。

  即使是信贷投放最为克制的建行,内部对这类控制也不乏“微词”。建行人士表示,建行早在年前已经将月度投放目标和节奏要求明确下发到各分支机构。“行长张建国要求,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标准,建行每月完成信贷目标上下浮动不能超过1亿元。对于信贷存量在10万亿元的建行来说,这相当于误差不能超过十万分之一。”建行一位分行行长表示。

  “最关键的是,怎么能以人为控制来抑制经济本身对信贷的需求?”一位商业银行资金部人士认为,当前信贷投放中,资产价格泡沫高企、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等因素都导致需求端旺盛。

  中行另一位基层机构人士认为,本周暂停的贷款在下周恢复后,预计1月最后一周放贷额将会冲高。他说,这周暂停贷款的目的是为了统计1月剩余放贷的额度,报央行后可能会进行调整。

  “此举主要还是吓一吓银行,光从信贷投放量上讲,未必会有很大的影响。”一家接到“限贷令”的银行内部人士如此评价。

  下一步货币当局可能继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到2008年5月间,央行为了使得过热的经济降温,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达14次。但是,这一工具的频繁使用,本身也说明了此政策不是很有效。存款准备金率的最高历史记录是2008年6月25日的17.5%,之后就因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迅速下降。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由国务院授权央行制定并且实施的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理论上能起到收缩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作用,存款准备金的提高相当于央行回笼了基础货币,再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通过商业银行使得整个经济体内的资金成多倍的减少,以起到调控宏观经济,收缩流动性的最终目的。

  针对央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准备金率、差别准备金率冻结的银行资金量微乎其微,不会削弱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只要银行有存款,就有放贷能力。”上述人士也相信,银行信贷投放未来可能仍会保持迅猛态势。

  “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靠行政手段,搞贷款额度控制。”一位商业银行人士的“建议”颇为讽刺。

  有保有压

  结构调整会在2010年落到实处吗?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中央和地方,决策层和商业银行之间,也曾就新增贷款规模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中央工作会议将新增贷款规模定在7.5万亿元,并明确表示,要加强调控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

  一些地方大员则表示,如果2009年该地的贷款资金为总贷款额的十分之一,哪怕2010年同样保持这一比例,也可能会有数千亿元的巨大缺口。

  货币监管当局均认可7.5万亿元的合理性。考虑到2009年的部分贷款仍沉淀在商业银行的账面上,并未实际使用,这部分贷款的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元,这意味着2010年,实体经济中仍将有8.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不可谓不充裕。

  针对外界担心全年信贷总量失控的问题,一位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表示,货币和监管当局有足够的手段和能力保证投放不会失控,两部门多管齐下,要确保总量不超标并非难事。但能否真正管得好,还是要看贷款质量。监管部门的难处在于,既要支持经济发展,还要控制信用风险的扩张。

  “即便进入实体经济的贷款,就一定收得回吗?那么多高速路,都有车跑吗?那么多飞机场,都有客流吗?”他对大投放之后可能隐藏的风险直言不讳。

  这位监管权威人士坦承,在经历了2009年的信贷激增之后,随着贷款资金的逐步到位,一些潜藏的风险也将逐步显现。因此,问题的暴露相对滞后,而调控则要适度超前。

  2009年,“调结构”最终让位于“保增长”,“有保有压”很难实现。2010年,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的“调结构”是否能够落在实处?

  2010年初以来,多部委分别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如发改委力促8万个在建项目的落实,严控新开工项目;有关部委2010年将不再新批高速公路的项目;审计部门部署了针对年内商业银行基建贷款的专项审计;银监会对新增贷款投向和风险的抽查已经成为全年的一项基础监管工作。

  多位受访的资深银行家认为,外界对于银行的新增贷款投放量“过于敏感”,其实对于几大行而言,新增贷款对业绩的贡献度基本不超过20%。银行更重要的挑战在于结构调整,存量调整,也是贷款合理腾挪的空间。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未来信贷如何进退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自2009年9月国办转发发改委关于产能过剩文件后,迟至11月下旬,部分省才转至下辖地市。中央和地方对于产能过剩认识的不一致由此可见一斑。2009年12月,“一行三会”联合下发指导意见,旨在通过控制资金来实现产业结构保压举措,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哪些该保?哪些该压?还是存在争议。”一位中西部省份的决策人士坦言,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一刀切。“现在大家的认识是,谁先退出谁吃亏。”

  该人士称,目前其所在的省份只是淘汰区域劣质、低效产能,但对于优势的产能,即使过剩,也是力保,甚至“汰劣上新”。

  商业银行对此也是虚与委蛇。一行三会去年底下发产能过剩文件后,部分银行据此下发了行内通知。“有的银行甚至连这个形式都没有走。年初各家银行拉存压力大,产能过剩所涉都是大客户,基层分支机构动力也不足。”

  四大行今年预计都将跻身资产10万亿元级的超级银行,而如此庞大的体量并非来自兼并重组,而是通过业绩扩张实现的。中国经济发展对信贷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潜伏的风险不容小觑。反映国民经济对货币政策和信贷投放依存度的主要指标,M2与GDP的比例持续高位运行,目前已经达到罕见的160%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运用信贷推动经济增长已经达到了极限,继续下去可能适得其反。信用风险过多积聚,未来不得不形成欠账。”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高层坦言。

  1月26日,银监会即将召开四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届时监管部门势必会有更详细的监管措施和窗口指导政策出台。(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财新网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