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半,表明对实体经济支持较大;信贷高增长态势或难持久 今年以来的信贷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新增贷款规模收缩较为有限,整体依然呈现高速增长。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少增2243亿
元。高达万亿元以上的月度新增贷款数据,仍创下历史同期第二高点。
“新增贷款增加较多,是受去年末的储备项目在今年初集中投放,企业在年初的信贷需求较多,以及银行倾向于早投放、早收益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属季节性增长,同时也表明,今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依然不低。”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表示。
票据融资规模压缩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票据融资净减少1809亿元,而这主要源于商业银行通过压缩票据腾挪信贷空间。
“1月中上旬超增长的信贷,让商业银行的贷款空间大大收窄,因此通过压缩票据扩充资金池,成为业内的普遍做法。”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中心人士指出。
他表示,由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均衡放款的要求,各家银行都在压缩额度,但因为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各家银行也在寻找方法腾挪信贷空间。“基本是一个月的中上旬大量放贷,到了下旬贷款额度到顶了,就通过压缩票据,腾挪信贷额度。”他指出。
宏源证券宏观分析师陈梦根则指出,票据融资的减少,也显示了来自监管层严格压缩信贷规模的压力。
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半 1月新增贷款中,中长期信贷占据了绝对比重。数字显示,1月份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增加34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9415亿元。
鄂永健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的54%左右,表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较大。而居民户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快速增加,则主要是去年末累积的按揭贷款需求在年初集中释放所致,而且从住房成交到贷款发放,本来就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期。
回顾2009年1月,当时1.62万亿元的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有6329亿元为票据融资等短期贷款,而其中票据融资利率和定期存款利率倒挂导致企业的套利行为,推动了此类短期贷款的大幅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基建投资还是设备投资等,与之相配套的贷款均属于中长期贷款范畴,因为从这个意义来讲,目前贷款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少。
高增长态势或难持久 尽管1月信贷再超万亿,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种高增长在未来难以维持。
“1月份的货币信贷过高增长难以持续,未来将逐步趋于正常化,信贷会更多地表现为均衡投放。”陈梦根表示。
鄂永健也认为,尽管1月份贷款增加较多,但在年初效应消失、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以及银行主动调整投放节奏、加强信贷投放管理的综合影响下,未来新增贷款将回归平稳。
宏源证券预计,2月份由于春节长假,信贷规模将大幅收缩,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规模将降至5000亿~7000亿元。
申银万国则预期,信贷增速将进一步回落,2月人民币贷款投放可能将在7000亿~8000亿元。而为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对冲流动性,2月央行可能将再次提高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