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资料图)
1月份CPI只有1.5%,这比之前预计的1.8%好得多,也比2009年12月份的1.9%低很多。从数据上来看,我们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对通货膨胀过度恐惧。即使PPI从上个月的1.7%一下子上升到4.3%,也不必担心最后导致恶性
通胀。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恰恰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复苏。考虑到PMI指数高达55.8%,这说明什么?说明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市场得有足够的需求,企业才会大量采购生产资料,这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现在还不是加息的好时机 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仍然是扩大内需,只要这个政策保持不变,人们就不必担心政府会急于用加息的方式来抑制通胀。现在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25%,而CPI只有1.5%,不仅比存款利率低,也远远低于3%的通胀警戒线。要拉动消费内需,就不能急于加息,因为那样只会刺激老百姓都把钱存进银行。与此同时,去年8.7%的GDP增长中,有8个百分点与投资有关,许多新开工项目还需要持续投资大量资金进行续建,加息会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
实际上,管理层也明白,当前的生产、投资、消费各环节运行良好,政策上可以无为而治。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驾驶员只需要微调方向盘,就能保证车辆平稳高速行驶,如果猛打方向盘那是要闯祸的。
有些人看到1月份货币供应量增加了26%,新增信贷达到1.39万亿元就大叫“信贷猛于虎”,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按照惯例,每年年初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期,季末、年末才是信贷回收期,尤其是去年年末积累了大量的信贷需求都集中到1月来释放,1.39万亿元这个数字出现在1月份很正常,尤其是这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票据等间接融资项目。
另外,今年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信贷监管由过去的存贷率考核转为资本充足率考核,这种考核机制更加科学,过去有些资本充足率不高的商业银行存贷比较低,它也能多放贷款,而那些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却在存贷比上限的压制下无放正常放贷,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控制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也不利于央行控制信贷规模。实行资本充足率考核之后,这两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有那么多上市银行要增发,就是为了扩充资本充足率。
贸易顺差大幅缩减缓解通胀压力 我觉得今年1月宏观经济数据中最让人兴奋的是进口同比增幅远远大于出口增幅,前者是后者的四倍多,贸易顺差同比大减六成。这个数据很耐人寻味,它实际上解答了很多人对于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资产性通胀的担忧。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们担心出现资产性通胀,主要是这么多年堆积的天量外汇储备占用了太多的人民币,进来多少外汇,央行就得发行对应的人民币进行消化。
一直来我们讲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其实消费一直是弱项,投资和出口占比太大,三驾马车变成了拐脚马。并且,一度引以为荣的出口创汇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沉重包袱,出口几亿件衬衫换回来一架飞机这种生意,想想就不值。这几年发达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是中国出口的廉价商品确实冲击了当地市场,另一方面,负债率高的国家希望人民币升值来冲销债务。
过去中投公司消化外汇的方式就是买外国国债,尤其是美国国债,这实际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因为中国持有的仍然是美元资产,人民币还是会面临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要真正消化外汇占款,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进口,把这些外汇花出去。这样既避免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还能为国内的投资、生产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
1月份贸易顺差大幅缩减说明我们国家的外汇投资战略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是可喜的变化。
我觉得2010年一季度中国应该大量进口
农产品,这也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式。
至于资本市场,2010年国内上市公司业绩平均增长25%的水平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除非出现重大政策调整,否则目前22倍的平均市盈率、沪指3000点将是年内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