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是很明朗的,GDP增长率肯定在8%以上。“保8”不成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呢?结构调整滞后、转变发展方式难是后危机时代的一个大问题。
调整时机
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尽管今年出口需求将呈一个明显的恢复态势,但中长期外需将趋紧,未来较长时间内,全球经济增长及贸易增长将是趋势性的放缓,出口作为经济增长动力不会消失,但肯定会明显减弱。未来想通过出口高增长来保持中国经济高增长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如果不在金融危机后进行升级的话,出口不仅增速会放慢,而且份额可能下降。因为目前倚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出口正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随着国内资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将趋于下降;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后起的国家在这方面开始具有较明显的国际竞争力。所以,稳出口份额、保出口适度平稳增长都需要我们加快调整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二是内部压力同样的在增大。过去的一年国内经济存在一个不好的现象是: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主要靠投资,强化了投资的作用,通过投资增长来抵消出口的下降,导致对投资的依赖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这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思路相悖,所以,调结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减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保持内需间增长的平衡。投资依赖目前仍是高耗能依赖、高资源依赖,这是无法为继的。投资依赖不改变,转方式就很难。
我们希望2010年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全面启动之年,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下一个五年规划及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坚实的基础,所以,2010年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思路非常重要。
实际上,2010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为调结构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首先,2010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及过去一年来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在2010年将继续显现,经济增长将会平稳上升,因此,政府在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上不用再多使力,从而可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抓结构调整、促方式转变。
其次,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外部需求压力大,国际国内竞争加剧,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二是升级的产业恰好是发达国家面临困难的产业,如汽车业、装备制造业,这些优势将明显减弱,而中国自身的大市场为结构升级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后危机时代中国需要也能够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本身就是结构调整的内涵。此轮全球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空间在中国,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
如何调整
那么,怎样加快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呢?我们的思路是:优环境、抓重点、明方向、改体制。
优环境,就是结构调整的环境不能太紧更不能太松。经济增长要保持一定的水平,否则大家没信心,即保一个底线,近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应在6%左右,现在远远高于这个水平。但更关键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太快 (超过经济增长的潜在水平),太快了,许多落后的产品、产业不能淘汰,结构调整只能是事倍功半。从现实条件来看,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更高一些,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如果真是这样则不是好事,反而不利于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应把速度稳住,这两三年都稳在8%-9%的水平,重点是提高结构调整的速度,即增长的速度是稳,结构调整的速度是加快,这才是我们目前所需要的经济政策取向。优环境还有一个方面,即要让人们愿意抓结构调整、把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资于结构调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结构调整有钱赚。现在结构调整存在一个明显的障碍是:搞房地产太赚钱,利润率太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赚钱快,这必然产生一种反结构调整效应。一些利润率不低的行业也不想守本分,把剩余资金大量转投房地产。所以,加快结构调整,必须改变这一环境,下决心让房地产(对产业升级作用很小,但资金、资源占用却极多)回归常态,压缩其暴利空间,让结构升级的重点行业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供应,企业家更乐于本业搞创新。房地产暴利被压缩的空间正是结构调整的空间。
抓重点,就是确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调结构的重点是升什么或促什么要搞清楚,对应的是降什么或抑什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化需求结构。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使投资与消费之间均衡合理增长。这是未来的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为什么呢?因为投资过度消费不足将无法实现经济的中长期平衡,且会形成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过去几年国际环境较好,主要是美国政策的错误,帮了我们的大忙,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生产过剩危机和通货紧缩。现在中国的社会,各级政府、企业、甚至个人都有很强的投资意愿,甚至是极强的投资冲动,一般性的投资不是政府政策刺激的重点,相反,要适当抑制投资冲动。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消除抑制消费增长的障碍,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如实质性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下决心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就业增长率等。二是重点推进战略性产业的技术升级,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尽快使其形成国际竞争优势。2009年中国推进十个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计划,范围太大了,应在这十大行业中选择三五个更具战略导向作用的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国家通过很集中性的产业政策加以扶持,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他产业主要让市场来调结构,中央政府只是给一般的支持,即一些地方或企业调这些产业的结构,制订相应的规划,中央政府就给支持,不调就不给支持。三是要下决心促进服务业的增长和结构优化,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许多地方对工业仍采取比服务业优惠得多的政策,结果服务业一直受压抑,必须清理这些政策,如服务业用电、用其他资源的价格一律要与工业一样,甚至要更优惠些。
明方向,就是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努力方向,即我们要鼓励什么产品,抑制什么产品,要有明确的国家政策导向。国家通过制定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节能减排要求,引导消费模式的优化,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产品创新要走紧凑化的路线,如鼓励紧凑型汽车的发展,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要从三个方面一起推进,一是减排量,鼓励低排量的汽车增长,美国一辆车的平均排量是2升,我们如果只是1升的话,那么理论上我们在汽车消费上就可能比其少消耗一半的能源;二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包括提高安全水平;三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住房建设要鼓励经济型住房,城市要走紧凑型发展道路,不能继续搞“摊大饼”,浪费土地,浪费交通流。其他的工业品都要以紧凑化为导向搞创新。最后国家形成节能型、相对低碳化的工业体系,这是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最终方向。
改体制,就是改革限制结构升级的不合理体制因素。转变发展方式和调结构之所以缓慢,深层原因还是体制问题。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对战略性竞争行业,要遏制国进民退的趋势,加快国退民进的步伐,要大力放松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引进更多竞争者参与竞争,竞争才是促进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