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须及时退出 货币政策当稳健转型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建军
2010年04月18日16:23

  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摇摆不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选择了谨慎退出的策略。

  半年过时间过去了,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回升向好成为了主基调。当然,继迪拜之后、以希腊、爱

尔兰、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加剧的趋势,给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经济“二次探底”或“W型”复苏中的反复又成为市场的新隐忧。中国经济复苏向好比预期强劲,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呼声日渐升高,因为,不仅仅CPI、PPI等指标的迅速回升,更严峻的是西南大旱、粮食减产、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愈发强力。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再次漫天要价,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也蠢蠢欲动,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涨趋势已经是事实,输入型通货膨胀预期同样在与日俱增。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变的更加强烈。

  今年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的调整和扩容,新增补的三位专家中有两位坚决主张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期加息并实现货币政策转型退出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看法。然而,笔者却认为,货币政策通过转型调整,间接实现从宽松型向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型转变应该是一个相机抉择的过程。

  依靠货币“海洋”

  浮起经济大船的模式不可持续

  经济的回升与信贷推动是分不开的,在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下,信贷规模和货币总量快速增长,在促进经济恢复向好的的同时,资产泡沫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不良资产风险以及经济结构失衡不断加剧,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

  首先,信贷规模过分扩张,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增加了潜在风险。中国经济复苏的效应极不均匀,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水平,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配合央行的政策大举放贷,信贷量快速增长更多的表现为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资产价格泡沫正在迅速膨胀,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再度“疯狂”,资产泡沫风险不断累积。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正是由于房地产等资产泡沫而造成经济衰退,20多年来经济恢复步履蹒跚,而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也是本次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货币供给量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货币供给量与GDP的比率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回收流动性已经不再是理论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房地产泡沫,关系到中国会不会重蹈上世纪日本于本世纪美国的覆辙,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中央银行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基准利率,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投放大量的流动性。这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质上是通过货币“海洋”还浮起经济大船,这种模式绝对不可持续,它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向周边扩散,在人民币升值和中美利差的推动下,大量的短期国际资金流入中国,流动性过剩与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

  退出策略并不仅仅是加息

  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与国际低利率水平造成的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造成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取向决定经济的前景,央行面临着在持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及时调整政策方向考虑政策退出两个问题之间做出抉择。

  既然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中,中国是第一个复苏的,那么中国率先将货币环境正常化,既符合逻辑也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货币政策应该在短期刺激经济增长和长期控制通货膨胀两个政策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促进经济平稳加快增长的同时维护币值稳定与金融稳定。这就要求央行做出积极和先发制人的反应,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调整,正确的判断宽松货币政策退市的时机、力度和方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的重心在于合理控制银行的放贷冲动,短期内收紧信贷是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必要手段,削弱房价上升的信贷支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的首选工具,同时审慎监管信贷的投向。

  鉴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状况还存在反复的可能性,中国经济先于美国实现复苏,但是中国央行不应先于美联储加息,即应该保持基准利率在现有的水平。中国货币政策需要追随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当美联储加息信号明确之后,央行在考虑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在现阶段通货膨胀出现端倪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调整应更多地依赖于数量的工具,如信贷的“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等。同时,中国的经济复苏是积极财政政策可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较为理想的货币政策退出策略应该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下滑中是非常有效的,而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货币政策相对更有效。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与自然灾害、国际通货膨胀输入、国际游资流入有关系,货币政策转型应针对预期进行调整,加息只是一个无差异的方向型政策,结构性紧缩政策才能更有效应对非流动性引发的预期,财政政策应该有所作为,为货币政策稳健转型退出挪出更大空间。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