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调校加息“时间表”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2010年05月04日11:59

  中国人民银行5月2日宣布,决定自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这是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证券日报》记者就未来是否会加息、如果加息幅度是多少、不加息的理由是什么等问题,专访了银河证券首席经

济学家左小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专家。

  加息“时间表”如何定 要看二季度数据“眼色”

  主持人:5月2日,央行年内“出乎意料”的宣布第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在“五一”假期之前,CPI继续走高的预期日益增强、央行频繁提出“稳物价”、经济过热等因素,使得市场关于未来加息的预期十分猛烈,也造成A股市场连连下挫。央行此举暂时“浇息”了市场的担心。不过,也有多达23家研究机构近半认为二季度是加息的节点,对此,各位有什么看法?

  左小蕾:央行第三次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符合我前期一直以来的判断。由于我国当前的目标主要是流动性问题,因为流动性过剩,市场很担心将来会通胀恶化,所以产生了通胀预期。那么,当前的目标就是管理流动性。那么,对它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数量化的工具,即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年期的票据。如果把流动性管理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通胀预期就会有所回落,那么,其它一些问题包括成本的提高也不是利率所能调整的,可能也采取其它办法才能解决。

  政策要具有针对性,目前包括蔬菜、水、垫价格的上涨都会推动CPI的上涨,加息的功能是对资金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当前采用加息的手段是无效的。同时,目前调整利率无正面只有负面的影响。国际上,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很小,中美之间本就存有2点多个利差,中国一旦加息,3个百分点的利差,会推动套利资金迫使中国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同时,通过零利率借钱,除了无风险的得到3点多的利率之外,加上博弈升值,如果升值3.5%,那么,套利资金无风险的获利10%,这无疑是在吸引更高的资本流入的动机。

  赵锡军:加息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CPI增长并不完全是由货币政策造成的,加息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年国际、国内环境复杂,还是应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连平:是否加息不仅看CPI,重要的是要总体考虑中国经济情况,包括CPI、PPI、资产价格等方面。最近,国家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力度较大,其对整体经济的运行会有怎样的影响有待继续观察。此外,对信贷的投放还是控制在今年的计划内,未来两个月比较关键。6月的时候,有关部门就能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加息政策。

  张晓晶:是否加息还是要看市场的情况,更多的要考虑资产价格。现在,不少人提出加息是一个很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所以市场上对于加息的预期有一定程度的强化。未来二季度是否加息关键还要看2季度的数据。

  刘煜辉:今年肯定会加息一次,时间点差不多在二季度,幅度为27个基点。央行不会大幅加息,当然,出现真正紧缩意义上的加息,恐怕也很难发生。原因在于,无论是地方、银行、大企业都不希望加息,真正的因素也在于此。作为政府来讲,希望通胀较长时间的保持低利率水平,为商业银行营造一个更长一点的所谓的“官定”的利差,这也为以后的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包括债务的处理多留一些空间。

  郭田勇:未来加息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未来的物价水平可能持续的处在一个负利率的状态,加息主要还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二季度正常来分析,比起一季度CPI走势很可能达到3%,甚至3%以上都很有可能。那么,根据CPI指标的走势,适度的提高利率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为了保证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同时,给企业的复苏,给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提供一个低成本的环境。建议采用非对称性加息,即存款利率多加点,贷款利率少加点。具体的幅度是,存款利率为27-54个基点,贷款利率为0-36个基点。

  CPI上涨不等于通胀恶化 略超3%仍属可控

  主持人:近期,关于未来我国CPI可能继续走高的预期日益强烈。

  刚刚公布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朗润预测”结果显示,二季度CPI将增长3.1%。有机构预测我国全年的CPI将同比上涨3.5%,还有学者还预计全年可能超过4%,甚至达到5%。那么,各位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左小蕾:今年中国的通胀率超过3.5%又会怎么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的恢复必然带来通胀上涨,这是绝对的。因此,不是说CPI一上涨就说明通胀在恶化,应该有一个可承受的水平。我认为,中国在现阶段可承受的水平应该在5%左右,原因在于,这是与收入水平相匹配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今年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去年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长8.5%,城市则是达到9.3%。那么,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以及政府对收入机制频繁的调整,今年的收入水平的上涨也是跟经济增长相匹配的。通胀的增强必然带来价格水平的上升,连带着百姓支出的增加。但是,关键的一点是,我国的收入水平比价格水平上升的更快,因此,百姓仍然具备支付能力。当然,如果价格的上涨已经超过了百姓的可承受水平。最大的问题在于低收入群体,比方说,低保的、退休群体,所以,那么,政府就启动补贴机制对其进行补贴。

  连平:CPI的确是决定是否加息的一个重要因素,2季度的CPI可能会达到3%,而最近,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比较成功,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还需要观察。

  张晓晶:目前来看,即使2季度CPI达到3%以上,也依然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今年爆发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现在国际上包括IMF都表示应该提高目前通行的CPI标准。

  赵锡军:2季度的CPI有可能逼近3%,但是会不会超过不好说,农副产品价格上升,能源产品价格上升都对CPI上升有压力。不过就全年情况来说,现在预测还有点过早,今年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变数较大。

  刘煜辉:中国经济中的“涨”实际上已经很高了。CPI只是这场达成共识的游戏猜测的由头,最终决策者也不会太关心CPI。

  郭田勇: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存在,但是并不是呈现增强趋势,因为恐怕比起半年前,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还是在减弱。因此,总体来说,我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都呈现一种有所收缩之趋。加上国家近期对于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因此,总体来讲,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存在,但是跟几个月前相比是有所减弱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中国的通胀在去年为最高,但是,在信贷投放数量较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国的通胀仍处于比较强的阶段。由此判断,未来价格继续走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未来CPI超过3%甚至到4%的可能性是确实是有的,但由于我国政府对政策力度的及时调整,现在发生大幅度的或者恶性通胀的概率还是很小的。

  减少房地产贷款投放 引导下半年经济降温

  主持人:近日央行频繁就“稳物价”出面表态,结合近期我国政府密集推出了一系列调整房价的政策,各位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左小蕾: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虽然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这也是货币政策应该注意到的问题。那么,由于房地产是资金推动的,带有投机性质的,因此,收回流动性,加强信贷管理,就可实现。同样的,它也属于货币政策。

  连平:近期,国家针对房地产的出台了不少政策,虽然,这不会对房地产价格造成很大的调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刚性需求带动下的消费需求,这种情况从现在开始将延续到今年下半年,会对经济发展有一个“降温”的作用。不过也还要看后续会不会出台进一步、更大力度的紧缩政策。

  赵锡军: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贷款数量的下降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抑制。同时,银行可能调整贷款投向,减少房地产领域的贷款投放。

  刘煜辉:资产泡沫属于通胀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泡沫肯定会影响物价,因为经济中间服务性的价格最大的成本就主要来自于地价,地价泡沫化会使得在城市中间生存的成本会被大幅度上抬,只不过这些在CPI中间很难被发现,但是,民众感觉到他们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感觉自己的支出越来越多。

  郭田勇:央行货币政策无论在何时的根本目标就是保证价格的稳定。当然,“稳物价”从经济意义来讲,是为了保证价格的稳定,而从更大的内涵来讲,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民心的稳定。虽然房地产虽不包含在传统的CPI范围之内内,但房价的上涨也对民心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所以,从现在来看,所谓“稳物价”从原本意义来说,指的是一般商品的价格。虽然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比一般的商品价格机制更为复杂,但其和一般商品价格有个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受货币层面的因素影响的关系仍是相当大。这从某种程度来看,中央银行如果通过合理的后壁政策的操作,也是可以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

  经济已现“过热”隐忧 但仍需保持较快增速

  主持人:除了通货膨胀压力以外,经济过热问题一直受到市场的关注,GDP的高速增长所导致的经济过热担忧已经成为加息预期的另一原因。目前,有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将增速10.5%,全年GDP增速或在10%左右。各位的观点是什么?

  左小蕾:的确,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经济过热问题,那么地方政府推高经济增长的冲动特别强,这是对通胀产生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按照部分市场人士提高利率,那么,接着会减少信贷投放,并减少投资,按照这种流程操作,使得中国的经济过热情况得到控制,同时也有利于通胀水平。但是,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调整0.27个利率,地方政府未必为之所动。相比调整利率,加强银行对地方政府信贷的管理,甚至直接取消目前银行还部分存在对房贷采取的7 -8.5折优惠政策,效果会更加有效。

  连平:2季度GDP同比应该能达到10%,另外,很多前瞻性的数据,例如PMI、用电量、运输量、进口都预示着整个经济的活跃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不过也要考虑到这是在去年比较低的基础上的,与2007年经济过热时的数据有很大差别。从前段时间物价数据和资产价格数据走势看,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从2009年12月以来上涨较快,如果没有政策措施控制,经济未来出现“偏热”的可能性较大。

  张晓晶:10%是否就是“过热”不好评价,毕竟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们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在去年比较低的基数上,一季度11.9%是否就是一个很高的速度也还有待继续观察。当然,经济朝过热的的方向走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还需要关注地方的投资情况,很多地方的有些,土地财政等是否会爆发投资过热还需要继续继续观察。

  赵锡军:4月才刚过去,现在就只是通过机构的预测数据说经济过热还为时太早。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运行面临的变数还很大。尽管与去年相比,GDP上升了,CPI也由负转正,但还应该看到一季度的投资增速回落了,而消费增速,出口等还不稳定,都需要进一步观察,目前还很难说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并且达到过热。

  刘煜辉:这是毫无疑问,我国的产出缺口已经翻正了,无论是从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1.9%,还是所谓的季度环比增长10%,无论从哪一个值都显著的超出经济学界所公认的长期潜在的增长水平。所以,产出缺口翻正以后,所谓过剩产能对通货膨胀压制的作用其实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经济肯定是过热的,除了上述的产出缺口已经明显翻正之外,包括其它一些指数也可以看出,包括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在55%以上,此外,用工的紧张、民间拆借利率的飙升,资产泡沫的升级,大量的企业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强烈预期,加强存货的投资,使得中国的进口大幅的超出出口,出现了自2004年5月份以来首次的月度逆差,这些都已经说明问题了。

  郭田勇:经济过热主要是未来经济的不确定较大。举个例子,去年专家预测今年的出口会稳定在30%、40%甚至60%的增长幅度上,但是就目前现状来说已经很难判断,中国的贸易顺差在未来或呈现走低之势。另一方面,政府未来的投资力度也会趋于减少。那么中国的经济会不会出现过热,至少从这两个层面来说,经济过热如果是消费过热引起的过热,倒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出口未来可能不能估计的过于乐观,投融资方面,政府去年也意识到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年也有收紧之势。因此,中国未来并不排除会出现经济过热,中国最需要担心的问题并不是经济过热问题,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要比经济过热所带来的威胁要更大些。

  多家央行集中议息

  环球市场迎来一波议息潮,多家央行一改此前整体倾向“按兵不动”的策略,在利率政策的选择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美国及新西兰央行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俄罗斯央行则选择将其再融资年利率从目前的8.25%降至8%。

  美联储4月28日宣布,将该国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历史低点的零至0.25%的水平。美联储理事、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当日表示,现在考虑加息还为时尚早,但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将在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上调利率并解除其他危机应对举措,并预计新一轮加息力度更大。他同时希望将美国通胀率保持在2%的水平,并指出当前物价压力相对温和且经济已开始逐步复苏。

  和美联储的一样采取维稳措施的还有新西兰,但该国央行透露出较美联储更为强烈的紧缩信号。新西兰央行4月29日宣布,维持该国基准利率在2.5%的水平不变,但同时透露,最快可能于今年6月升息,因为全球需求好转,出口得到支撑,经济复苏得到确认。

  与普遍未退出经济刺激的发达国家不同,属于新兴市场的巴西则迈出19个月来的首次加息步伐。该国央行4月28日决定,将巴西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至9.5%。这也使巴西成为自金融危机以来,首个加息的拉丁美洲国家。

  与拥有良好经济发展态势的巴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央行。该国央行4月29日宣布,自4月30日起,将其再融资年利率从目前的8.25%降至8%,其他各项市场利率也分别作出不同幅度的下调。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4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但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均显示俄罗斯经济复苏势头仍不稳定。俄罗斯央行表示,未来利率水平的进一步调整将综合考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信贷投放等各项指标。

  此外,据海外媒体4月28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市场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11年逐季升息25基点,并在2011年年底时将利率提升至2.0%。

  市场没必要

  对加息过度悲观

  加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正常的加息。加息不应仅看CPI,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量。市场没有必要对加息过度悲观。

  通胀一般是半年或一年前货币投放加大的经济后果,加不加息对眼前的物价起不了多大作用,关键是货币总量。而且,这些年的市场表明,商品价格的总水平受到国际诸多因素影响,不是一国利率水平所能决定和改变的。去年我曾做过一个比喻:通胀高峰的加息类似田间的“稻草人”——庄稼熟了怕鸟吃光而已。加息只是意在改变部分人的预期,不会对物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过对于越来越多手握重资的投资者,加息的意义早已被另外解读,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未来的经济形势和资产的之际价值,而不是CPI和加息本身。

  当然就目前来看,央行提高基准利率的根本动因还是来自于通胀水平的不断走高——从今年2月份开始,CPI同比增速已超过2.2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即使按被认为大幅低估了通胀水平的官方数据,中国也已进入了实际负利率时期。其中,在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中,一季度食品和居住类商品的涨幅最为可观,分别达到了5.1%和2.9%的水平。

  未来通胀压力的不断加大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从通胀的上下游传导压力来讲,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标已由2008年10月份的27接连上涨至今年3月份的65;PPI从去年12月份开始“转正”,至今年3月已达到5.9%的水平,这表明上游价格水平的上涨,仍将继续推动消费领域价格的上升。其次,从目前的货币供给状况来讲,M2和M1的同比增速虽然分别由此前的最高值29%和39%,下降至了3月份的22.5%和29.9%;不过,从绝对水平上来说,目前货币流动性的增速要远远高出名义GDP的增速,因而足以支撑较高的资产价格和通胀水平。再次,一些潜在因素也将推动通胀水平的上涨。目前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日强,国内不少企业已纷纷加薪,各地政府也在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收入增加的预期有所强化。或许一段时间之后,收入增加与通胀预期增强的恶性循环就将得以重现。也可以理解成资产价格被分级推进。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何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