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春天花会开,可财富不会自然而来!
IPO舞台充满魅力,既让我们看到资本市场的魔力,也看到发审委的权力。如果连续阅读发审委的公告就会发现,简短的文字是如此有力量,比如“通过”和“未通过”。除此处不同之外,别的不同之处可能就是发布公告的时间了。
对冲刺IPO的公司而言,一字之差就是天上和地下之别。简单有时就是一种力量,可不透明的权力如果穿上简单的外衣就会愈发神秘。在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广泛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神秘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对关注公司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结果也让他们无从选择。
就像模具一般,IPO的审查结果反复复制出“通过”和“未通过”,可为什么“未通过”?企业上市受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一直是个谜。
上市和退市都有标准,发审委决定着公司IPO的“门票”发放。公司一旦获准通过,未来的资本大戏中,投资者将会面临着相当的收益,也同样会面临一定的风险。虽然投资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并不专业,但历史事实也证明,发审委的权威也并非不可动摇,比如有的“问题公司”就曾通过IPO审核,但却因为投资者和媒体的质疑而导致上市被叫停。
根据上证所研究中心的统计,1996到2007年期间,受到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处罚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中,信息披露违规所占比重高达98%。试想,一些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么对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的正冲刺上市的公司,我们是否更需要提高警惕。为此,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发审委为什么不能公开IPO否决的原因呢?
公司治理是资本市场永久的话题,援引《中国公司治理报告》的一句话,信息披露是市场“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的基础,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市场,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披露信息,是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既然发审委掌握着投资者的参与权,也就有义务守护好投资者的钱袋子,尤其当某个公司的IPO申请被否决时,对这类问题公司,何不公开原因,让投资者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
春天花正开,关键你要能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