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警惕大通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6月01日07:28

  徐以升

  通胀,乃至恶性通胀,是当前中国市场认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判断,原因是欧美各国开动了印钞机。这个判断会得出很多推论,比如美元贬值、美元加息、投资股票、投资黄金等。

  笔者之前对这个逻辑深信不疑。但现在,我们发现事实似乎完全相反。通缩似乎比通胀的前景更为明显。这的确是值得大小投资者思考的大问题。在大通胀的整体舆论环境之下,本文想来论述一下这个完全相反的大通缩前景。

  先看以下事实:

  第一,5月中旬公布的美国4月份CPI数据,环比-0.1%,预测为增长0.1%,这是2009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率也是-0.1%。同时,美国4月核心CPI按年率达到最近40年来最低。

  第二,西班牙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年率为-0.1%,这是24年来首度出现负值,也是欧元区经济体第一个录得负通胀率的国家。

  第三,爱尔兰的通缩还在持续,4月份CPI为-2.5%,这是2009年以来通缩的持续。

  第四,尽管日本央行做了很大努力,但日本通缩还在持续中。OECD预计2010年、2011年未来两年其都不会走出通缩。

  这类信息还有很多。在一个通胀的大预期环境中,通缩的事实正不断出现。

  质疑的逻辑很简单。全球央行投放了如此巨量的货币,包括5月份以来欧洲央行出台的7500亿欧元拯救计划,以及启动直接购买问题国家国债,为什么还是没有能阻止通缩呢?

  4月以来,不仅是爆发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连资本大量流入的美国,其股票市场也是跌势。下跌同时还包括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这意味着,投资者已经转而认同了通缩的威胁,在采取措施规避通缩风险了。

  问题是,这是为什么。

  答案可能有以下三个:

  其一,2009年至今各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注资,并不直接投入市场,其链条是“央行—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而这个传导机制只到达了第一步,从央行到银行,而银行到市场的传导并未发生。

  以美国为代表,其银行体系不仅惜贷,而是信贷余额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从市场收回资金。

  其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根据费雪方程,是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货币供应量。以美元为例,2009年以来美元货币流通速度的确是在下降。

  其三,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仍在继续,尤其是美国此次通过的金融监管新法案将限制金融业自营交易,全球市场的债务和衍生品市场规模一直在下降,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和这个下降的量比起来,全球央行投放的几万亿美元,似乎只不过是小填小补。

  总之,央行投放到金融市场的货币,并没有形成市场真正的有效货币供给。美国货币供应量M2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点。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美元M2数据,2008年年底,美元M2余额为8.24万亿美元,开始启动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的2009年3月底,达到8.39万亿美元,而一直到2010年4月底,这个数字为8.48万亿美元。就是说这一年多以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尤其是从2009年10月至今,美元M2余额呈现微跌微涨,甚至有的月份是负增长。

  如果以美元M2余额增速来衡量,那问题就大了,出现这种情况要上溯到15年以前。即便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乃至雷曼破产期间,美元M2增长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格局。

  如果说通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那以美元衡量的通缩的到来,显然就不足为奇了。要知道,同期美国GDP还在增长,美国M2/GDP比例在继续下降。

  当然,这一点中国和发达经济体完全不同,中国市场不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去杠杆,而银行体系的巨额放贷,则大幅放大了中国的M2增长率。人民币M2余额从2009年1月的不足50万亿元,到今年4月已超过了65万亿元,涨幅超过30%。当然,这个涨幅大幅超过了同期GDP增长。

  从多年的经验来看,美元M2余额紧缩、M2/GDP指标下降,是全球通缩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危机)的最重要指标。

  在以上论据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在未来的大通胀发生之前,美国乃至世界似乎都逃不出一次大通缩;对投资者来说,需逃离资产、现金为王;而黄金的命运也将扑朔迷离。

  (作者系本报评论部主任)

  

(责任编辑:何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