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中港台

劳动力价格上涨 台商抱团转型主攻二线城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安卓
2010年06月14日06:59

  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台商“西进运动”

  这段时间,东莞岳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正忙着在东莞建设一个大卖场,帮助东莞那些缺乏自有品牌的台资企业推销产品,转型内销。如果成功,这种模式将有望推广到全国。

  “我建议台企先拿出10%的比例做内销。”叶春荣说。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一些敏感的台商就已经开始谋求转型——或是专攻内销市场,或是向中西部甚至东南亚转移工厂,寻求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而在大陆的台商们心中显然明白,不久前发生的富士康、本田零配件工厂加薪行为,很可能形成“蝴蝶效应”,抬高大陆,特别是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薪酬成本。这既是在逼迫大陆制造业转型,也是在督促台资企业另谋出路。

  搭建内销平台

  叶春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大多数台商是从2007年开始感觉到转型升级的迫切性。“2007年,大陆多次调整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20%,再加上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系列政策叠加,对外销企业造成很大冲击。”

  叶春荣说,为了帮助东莞台商转型,进入大陆内销市场,东莞台协决定设立一个批发大卖场,建立共同的销售平台,他目前正在负责筹备此事。

  据了解,这个大卖场选址东莞道滘镇,已经与当地政府谈妥了一块200亩的土地,目前正在面向台商公开募股,有意向的台企都可以选择加入。

  大卖场建成以后,将集中销售台湾的产品,包括从台湾进口的商品,及大陆台商用于转型内销的商品。叶春荣预计像这样的批发大卖场将在大陆成立10个左右。

  事实上,从出口走向内销,已经成为台商转型的重要路径,正如此前艾美特电器副董事长蔡正富所说:“如果昨天没有做内陆市场,那么今天一定要做;如果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后悔。”

  为了试探内销市场是否对口台湾商品这道菜,台企先后在天津、东莞举办了两场名品博览会,面向大陆的批发商、渠道商及普通老百姓。结果令所有台商兴奋,市场对其作出了超乎寻常的积极反应。

  叶春荣说,这是台商转型中的重要一步,尝试集体行销,下一步就要看大卖场了。

  抱团分步走

  与港商相比,在大陆的台商约80%属于加工制造业,且小企业众多。“小企业转型,谈何容易,要面对品牌建设的成本、渠道的成本等,而小企业没钱又没人,怎么办?”叶春荣说,现实就是,台企要转型,必须要抱团走,而且要分步走。

  建造批发大卖场,就是台企在大陆抱团前进的一个策略。

  东莞广声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所领告诉本报记者,他也参股了批发大卖场。“很多台企都已经入股了。”

  翟所领说,大卖场给想做内销,但还没有能力创立自己品牌的工厂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不必担心销售渠道的问题,也不必担心繁琐的售卖程序。大卖场是现金交易,资金回笼也很快。

  为了配合未来在大卖场内的销售,翟所领已经开始重新建立一个内销团队,重新设计,定商品名等。

  对于大多数小的台企来说,大卖场勾勒一个美好的前景。而对于少数具有实力的台企来说,它们早已开始谋划自己的内销模式。

  东莞台商协会上一任会长、台昇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山辉在东莞台商圈子中被公认是转型最为成功的典范,据台昇国际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经成立了内销团队,由郭山辉直接统领。

  更早者还有艾美特。自1993年开始,艾美特就开始了转型之路,从5%的内销比例做起,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建立研发中心。如今,内销已占半壁江山,每年自行开发新产品超过200种,2008年企业销售收入高达8亿元人民币。

  主攻二线城市

  但是,令台商们翘首企盼的批发大卖场也遭遇了部分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哪里布点。东莞市台商协会执行常务副会长、东莞台德兴钢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庆源对本报记者透露,这类批发大卖场未来主要定位在大陆的二线城市。

  “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已经有诸多先入者重兵把守,我们作为后来者再去竞争,不见得是好事。而二线城市,比如成都、青岛、大连等,潜力不会亚于一级城市,但成本更低,更适合台商。”谢庆源说。

  谢庆源强调:“我们要评估自己的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事实上,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台商开始将眼光瞄向内陆地区二、三线城市,在那里建厂或者布点内销渠道。

  2007年,台达电子就将在东莞的部分产能转至湖南省的郴州市,2009年鸿海科技集团也在重庆投资10亿美元建立了产业基地。

  富士康的加薪,再一次提醒台商产能转移和转型的重要性。

  有关注台商转型的分析人士认为,富士康事件也将加速台商撤离人力成本较高的沿海地区,而转向内陆或是东南亚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制造业梯度转移。

  本报此前曾报道,台资企业所面临的转型风潮正在引起国台办的高度重视。两个多月前,国台办发文给各地台办要求各地进行台资转型专题调研,试图为决策部门寻求第一手资料。

  除了搬迁工厂,台商们也在着力于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实现升级战略。为此,东莞台协成立了转型升级委员会,协助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郭山辉也透露,转型升级委员会提炼出的好经验将被推广到全国。

  转型不转行

  即便是进入了批发大卖场,台企仍是转型不转行,从事的仍是制造业,与在CEPA引领下广泛融入内地服务业的港商相比,台商免不了一阵羡慕。

  广州市台商协会会长程丰原说,香港很早就回归,与内地接触比台商更亲密,在服务业领域、房地产领域,台商进入的自由度显然没有港商高。

  据统计,1991年至2005年,台商在大陆服务业领域的投资额仅占总投资额的3.48%。但目前已上升至15%左右。

  但在台商投资的服务业市场中,最为常见的还是零售业与餐饮类,如达芙妮女鞋、自然美、丽婴房、欧迪芬内衣及卖面包的克莉丝汀和85度C等,甚至包括叶春荣正在筹备的批发大卖场。

  而大陆的内销市场还很大,按照谢庆源的话说,台商的转型之路还很漫长。

  (本报记者林小昭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