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PE大佬德州太平洋总经理马雪征谈达芙妮投资案例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6月14日00:07
  多年后当回忆往事,马雪征是否依然会如今天般记得两年多前的那句话?

  “等有了故事再说。”2007年冬初见马雪征,她如此拒绝我们的采访。

  彼时,这位联想集团的前“粉红掌柜”刚转会到TPG(Texas Pacific Group,德州太平洋,以下简称TPG),成为这家PE大佬的董 事总经理,以合伙人身份负责其中国业务。

  马雪征对PE(私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PE)不算陌生。

  2005年TPG入股联想控股,从“最初的谈判、打架到协同作战收购IBMPC”,担任联想集团CFO的马雪征是实际上的操盘手。

  而更早前马雪征更是介入了联想早期对搜狐、金山等的投资案。

  但2007年的马雪征对自己的判断仍然是,“对PE了解有限,觉得大多应该是玩财技的,或者投行出身”。

  这种自我认知或许是她“低调”的重要原因。转会TPG最初的那段日子,马雪征的生活就是“密集地看企业”,有时候甚至一天看两三个。这种频度下,“2008年加2009年见了100多个企业,还不算重复见的”。

  这也给了TPG相应时间来验证其作出的选择:马雪征做PE行不行?

  压力并不是来源于“每年要投多少个项目”,而是在TPG的品牌、网络建设以及进一步的本土化过程中,这位了解“中国国情”的非PE人士是否真的有帮助?

  马雪征也坦言,TPG对其确实有些“宏观任务”:在全民PE的今天,能否让目标公司一旦有资金需求,“首先会想起打电话给TPG?”

  事实是最好的佐证。

  两年多的时间往往还不足以好好了解一个人,但马雪征已经为TPG投资了两个大项目,对达芙妮和物美的总投资折合人民币14亿元左右。

  “这两个案例都很典型”。

  做“呼叫首选”

  达芙妮为马雪征开了一个好头。

  2007年10月,马雪征记得刚刚到TPG一个月,甚或很多人尚不清楚她转行去做了PE。这时有个朋友打电话来,希望她“能帮助达芙妮”。

  这个女鞋品牌此前一直身处怪圈:它的营收、盈利都在快速增长。据其财报,达芙妮自2005年以来的5年内营收增长都超过10%,2008年更是达到37%;而毛利率更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但其市盈率却始终徘徊在12倍左右,而同在香港上市的另一女鞋品牌百丽国际(01880.HK)PE直逼30倍。

  达芙妮的管理层很想知道“为什么”?

  马雪征尤其TPG特别看重这样的电话,在内部这被称为“第一个呼叫(first call)”:企业老板有事时会否想到并直接联络TPG?

  这是TPG的内部考核标准之一,要纳入其每个员工的年度评估报告中。

  TPG欣喜的是,物美物业(08277.HK)打算定向增发时,“他们的CFO以及CEO都打电话过来了”。

  对于达芙妮,“我们分析首要问题是不透明引起的不信任。”马雪征说。

  “家族企业”标签下的达芙妮此前有过“过渡承诺”的先例:结果业绩一宣布,股价可想而知地往下掉。而去看了之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达芙妮的库存长达180天,“急需改善供应链管理”。因为“在联想哪怕是18天的库存都会死人的”。

  从“帮忙”转向到投资,马雪征与陈英杰的“相谈甚欢“也许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她能以拉家常的方式点出企业碰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结。谈到税务安排、员工薪酬体制等等这类财务问题,“企业家一说我就能接上。”马雪征毫不讳言,这是联想工作20年的礼物,她从联想集团早期就开始担任CFO,“什么样的问题都接触过”。

  这种对企业的了解在TPG和达芙妮的入股谈判中展露无疑,当时TPG提出以可转债(convertible bond)结合权证(Warrant)方式入股,陈英杰一下子警觉起来: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否会有害于他的控制权?事实上,可转债与权证都是PE在投资时自我保护的通用工具。

  对此,马雪征的反应是微笑:这一幕在2005年联想与TPG谈判时何其相似。世界充满了共性:公司创始人都害怕股权被摊薄,也讨厌投资人站在对立面。

  她的解决办法是“强调这样做的积极性”:一则权证的价格比可转债的转股价还要高,这意味着“只有共同努力把股价做上去”,PE才会有所斩获。而在可转债和权证兑现之前,PE和企业是捆绑在一起的。

  而这种熟悉导致的信任,在最后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达芙妮提出来要TPG帮忙请CFO。达芙妮方面却说:就要找马雪征这样的。

  “TPG的工具箱”

  入股达芙妮,前提是“请人”。 其董事长陈英杰当时提出:TPG投资可以,但首先要帮助达芙妮请来CFO和COO。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达芙妮的CFO缺位。

  这个细节让马雪征玩味不已。“就入股价格、董事会席位的拉锯”被认为是PE投资的谈判主体,“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达芙妮并不缺钱,其年报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达芙妮的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超过16亿港币。对其更重要的是“TPG能帮做的事”。

  TPG对此也不遗余力,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帮达芙妮请来了5名高管,包括市场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和销售渠道总监。在满地都是PE时,唯有为公司“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务、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才是核心竞争力。马雪征说,“真正的压力不是来源于竞争,而是来源于承诺的东西做不到。”其结果就是损害自己的形象。

  但现实总是要比想象复杂,请人并不是“找个人按在公司里”那么简单。公司的大股东显然有更多的考虑:请来的人是否合适?PE请的人会否屁股坐在小股东方而和老团队发生冲突?这些问题TPG也不得不面对,他们不想造成最终的不信任。为了帮达芙妮请CFO和COO,他们马不停蹄地面试了将近100个人,然后各自挑出来7个候选人让其董事长挑。

  结果却出乎意料,陈英杰认为这7个人“都好”。TPG不得不进一步分析这些候选人的优点、长处,“告诉他哪个人现在最适合达芙妮”。马雪征对此感同身受,因为联想也经历过各个发展阶段,每个不同阶段对CFO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大多数企业对此鲜有了解”。

  推而广之,“增值服务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马雪征因此庆幸她的背后有TPG的庞大支持团队:派到达芙妮的供应链专家,此前是全球最大的电子OEM公司美国地区的COO,“一蹲就是一年多”;做人力资源支持的是来自印度的专家;而TPG亚太运营团队的头孙礼达(Steve Schneider)则是GE中国区和亚太区前负责人。

  虽然都是老外,但“都是亚洲通”。尽管语言不通,但TPG的印度人力资源专家帮忙请的人,“企业都很满意”,无论是达芙妮还是物美。

  初看达芙妮,似乎TPG做得都很琐碎:让每个人写三个目标,两个可衡量的目标、一个不可衡量的问题;让每个人知道该开什么会、什么时候开会。事实上这是参照TPG内部工具箱来运作的,这些年来TPG积累了“企业运作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成型规定”,相当于是六个西格玛之类的东西。每个执行人员“只要规规矩矩地按着做,一定会有效果”。

  投资达芙妮之后,TPG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其“做预算”。达芙妮却对此很不理解:“我们原来就有预算”。马雪征却指出,预算并不是老板“拍脑袋”的结果,它要能分解到每个门店。“而且伸手能摸到或者搭梯子才能够到的都不算合适的指标,助跑三步能够着才是理想的”。

  这些问题是达芙妮没有想到的,而预算的达成和KPI体系、薪酬制度乃至流程的建立都有关系,这也是TPG教给他们的。

  投资界的口碑效应

  并非每个公司都是达芙妮,TPG也有“失败”的时候。

  马雪征坦言,就这两年多的时间内她本人就遭遇过“最后没投成”的案例。与那个公司当时也谈得很好,其创始人对TPG的投资模式、运营团队也很有兴趣的,尤其马雪征指出了其“管理层架构不完整”这个关键问题之后。当时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最头疼的就是“请不到人、请到人又留不住”。马雪征当即给出了建议,发认股权来捆绑高层,“但可以先发模拟认股权”。这样做可以减少股权摊薄。凡此种种。当时公司方的人“听得眼睛都直了”。

  之所以着重“减少摊薄”,是基于马雪征的预判。她事先和团队的同事了解了这家公司创始人的背景,“我一看就明白了,这个人肯定很在意控股权”。通观其发展历史,这家公司总是找银行来做金融支持。读懂公司的创业过程、创业者的历程,这也是马雪征嫁接到TPG的经验:因为这是读懂中国创业公司的几个关键点之一,“而不是财务数据”。否则找不到创始人、公司最焦虑的问题,谈话只能是隔靴搔痒。

  然而,这家公司最后还是没有选TPG。从TPG看来,“价格因素”是关键:由于公司创始人很怕摊薄股份,所以只愿意出让很小一部分股权而当时竞争又激烈。而在总体投资规模上,对方只愿意要5000万美元,TPG的理想投资规模是超过1亿美元。 马雪征对这个“失败”并不以为憾,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不是我们的项目”,她说,它和“那些很好,但是我们没看到”的项目不一样,后者往往让他们反思:为何TPG没有看到?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马雪征曾信心满满地说:即使和众多竞争对手同台,TPG仍然有90%的机会拿到项目。

  “但我从来没有讲过,基本不看价钱、基本不做尽职调查、基本没有增值服务这类的项目我也能拿到。”

  TPG想做的并不是那种“单靠一堆框架协议”就能完成的投资案,如果是这样马雪征恐怕也融不进去,“我老强调说我能帮助企业做增值服务,那种我们给点帮助业绩能瞬间提高的企业才是我们的目标。”马雪征说,“如果我们基本提供不了增值服务,那我们也不会进”。事实上现在好的企业门口,都蹲守着无数家PE机构。价格根本不是问题。

  在把TPG拒掉之后,那家公司却又回过头来询问马雪征:“以后还能为我们答疑解惑么?”马雪征答应了,因为这跟“投不投没有关系”,他们看重的是帮忙后能带来的更大效应。这正是TPG要求员工去做的:每年拜访一定数量的目标企业,和一定数量的公司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以便建立起一张属于TPG的网。

  “如果我和很多公司都建立了诸如此类的长期伙伴关系,他们的老板在遇到问题时怎么可能不第一时间打给我?”

  马雪征认为,口碑效应在投资领域同样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同题报道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