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郑智 北京报道
核心提示:银行将大量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除了有剪不断的风险责任,对信贷调控的对冲效应也让监管层忌惮。
由于银信合作业务井喷导致的银行“资产表外化潜藏风险”,已被银监会并列为与“不良贷款双控压力加大”、“房
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同等重要的“今年银行业应关注的主要风险”。在6月15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中,银监会指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规避资本监管、计提拨备等要求,通过设计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将存量贷款、新增贷款等转出表外。”此举导致,“虽然贷款已转出资产负债表,银行依然承担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却因此减少资本要求,并逃避相应的准备金计提,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将大量信贷资产转到“表外”,除了有“剪不断”的风险责任,对信贷调控的“对冲”效应亦让监管层忌惮。本报获得的权威数据显示,银信合作业务在4月30日已攀升至1.88万亿的惊人规模,如不加控制,年初设定的7.5万亿信贷规模目标将被突破。
同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控制政策也将被削弱。银监会要求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存量贷款“解包还原”,重新落实有效抵押担保,严控新增贷款,但绕道银信合作发放的信托贷款,却几乎不受限制,甚至可以发放信用贷款。
风险“剪不断”
从《银监会2009年报》的表述来看,银监会担忧的是:虽然贷款不是银行发放的(或者已将信贷资产卖出),但银行依然承担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但由于这部分信贷是在“表外”,因而不消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也不用计提相应的呆坏账准备金,造成相应指标与实际面临的风险不相匹配。
信托业内人士表示,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公司长期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报酬率最高仅能达到3‰左右。收益如此之低,信托公司也愿意做,就是因为“风险基本上是银行背着”。
2009年银信合作的主流模式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信托公司合作设立信托计划,购买本行的存量信贷资产。但银监会年底叫停了此种“自买自卖”的模式。
此后,尽管银行仍然可以采用两家银行“对倒”的模式,实现存量信贷资产“出表”,但毕竟较为复杂,因而今年银行改变了操作模式,即如果信贷额度紧张或其他原因没法直接发放贷款,就发行一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与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给银行指定的客户发放信托贷款。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贷款是信托公司发放的,但银行承担了实际的风险责任。
首先,理财产品是银行卖的,银行“卖者有责”,如果到期无法兑付,投资者自然会先找银行,而银行无法承担这种声誉风险,必然想办法兑付。
其次,银行控制了资金来源和去向,贷款客户是银行指定的,信托公司只是奉银行之命发放信托贷款,整个过程都是银行“主导”,信托公司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调查和贷后管理无从谈起。
再次,信托公司也没有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整个信托行业的资本金极其有限,与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不相称。以中融信托为例,4月底银信合作的总规模达到1643亿元,而中融信托的资本金仅为5.8亿元。
正因为银行控制了资金来源与去向,事实上承担了风险,因此监管层一度动议将银信合作业务纳入银行的“表内”统计。但遭到银行强烈反对,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暂停、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通过银信合作转让信贷资产或者将部分信贷通过表外发放,是银行几乎唯一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方式。
对冲信贷调控效果
银监会下决心整肃银信合作,另一个原因在于银信合作规模膨胀过快,导致信贷总量和投向的调控效果受到削弱。
本报获得的权威数据显示,3月31日,银信合作业务规模为1.3万亿元,到4月30日,规模飙升至1.88万亿元,一个月激增5800亿元,相当于当月人民币贷款增量7740亿元的75%。
这意味着,表面上,银行的信贷投放按照年初设定的7.5万亿总规模和“3:3:2:2”季度节奏投放,但事实上信贷已经失控。
其次,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紧缩政策受到“对冲”。银监会要求银行对存量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重新落实抵押担保,严控新增贷款。但是,绕道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目前几乎不受限制,甚至可发放没有任何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
以北京银行最近发行的两款产品为例。北京银行2010 年第9 期“心喜”个人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中信信托合作设立信托计划,向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该贷款为信用贷款,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类似的还有2010 年第15 期“心喜”个人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北京信托设立信托计划,向湖南省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同样为信用贷款。
综观今年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类似的产品不胜枚举,发行者包括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
在银信合作业务中,银行事实上承担了主要的风险,银行愿意通过银信合作继续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也必定有自己的理由。“每一个理财产品后面都有一个故事,银行没有控制风险的手段肯定不敢发。”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人士表示。
但另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也有另一种情况,“对一些现金流较好的融资平台,银行认为继续贷款是风险不大。”并且,由于融资平台再难以直接从银行贷款,通过银信合作发放贷款,利率上浮空间较大。
银信合作业务对信贷调控效果的“对冲”,已经引起高层强烈关注,数张“政策牌”将视情况打出。其中包括:严令信托公司自行压缩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将银信合作发放的信托贷款视同为银行贷款纳入银行“表内”统计,使得银信合作不再有信贷“出表”的功效;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迫使信托公司放弃低收益的银信合作业务;彻底叫停银信合作业务。
第一张牌打出后,已是风声鹤唳。6月1日,银监会非银部召集12家银信合作规模过大、增长过快的信托公司开会,要求其立即主动压缩银信合作规模,展开业务合规性自查。6月底的数据将作为考核依据,较4月30日数据仍有增长的信托公司,将被全面执行“现场检查”,一旦有违规将面临“重罚”。
“我现在的任务是全力收集银信合作业务的同业数据。” 6月17日,一家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他担心,5月份的数据如果继续大幅增长,监管部门可能被迫提前打出后续政策牌,以确保控规模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