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基金今年发行量创新高无悬念 即使错了也要发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6月28日00:08
  “从产品线上考虑,许多基金已经没有必要发了。”端午节前的一次聊天中,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如是说。

  在基金业自己都在抱怨基金同质化的同时,基金公司仍然喜欢发行更多的产品,在2010年,发行数量“史无前例”。

  据Wind统计,不包括已经批复未发的基金,今年以来共有73只基金发行,发行规模接近1000亿元。而去年同期,发行数量只有53只。

  而今年基金发行市场还有几大不同,过去年度,一家基金公司一年发行4只基金已经是行业最多了,而今年已经传出多家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数量欲突破6只;以往一家基金公司发行基金是承接式的,一只基金发完再发下一只,但今年,有些基金公司新基金发行是批发式的,两只基金可以同时发行。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基金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已无悬念。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人士直言:“中国基金业流行IPO文化”。

  但同中国市场不同,欧美公募基金数量近些年却不断减少。

  2010年的良机

  去年政策上的松绑让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热情在2010年迸发。

  去年11月,证监会公布基金审批新体系,将偏股型、固定收益型、QDII、创新型和专户一对多分成5条通道进行审批,其中前4条通道属于公募性质业务,专户一对多属于私募性质业务。

  去年12月份各条通道已经开始运作,当月基金发行数量提速。根据证监会网站新基金批准情况,2009年12月份一共批准16只公募基金发行,其中有1只创新型基金和3只基金系QDII。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继续沿着快车道运行。以基金认购起始日计算,1月份11只基金发行、2月份6只、3月份18只、4月份14只、5月份18只、6月份以来6只,合计73只。

  其中,博时基金、国联安基金、鹏华基金等基金公司都实现了半年发行3只基金的举措。平均两个月一只新基金的速度是过去不可想象的。

  “除了新基金,就是新基金,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做这事了。”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总监称。

  73只基金中,共计60只基金结束募集,合计募资金额995.39亿元,平均每只基金募资金额不到20亿元。历史上,只有2008年的发行情况在今年之后。基金规模是越发越少,但基金公司是越少越发。

  除了政策上的松绑,在基金公司看来,市场让基金公司有了发行新基金的理由。从去年年末至6月24日,虽然A股市场一路下跌,上证指数下挫21.33%。但许多基金公司对外宣传新基金时,就会判断,市场跌幅有限,投资正当其时。

  这也许不是忽悠。5月17日,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正在向媒体做新基金推介会,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称,市场破了2700点,已经到底部了。而且他透露,他操盘的另外一只基金已经加仓,随后市场下跌,这只加仓基金净值跌幅与大市相仿。

  刚刚募集结束的基金中,亦有认为市场此刻具备投资机会的。招商深证100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王平认为,经过近期市场的连续调整,系统风险得以局部释放,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在历史相对较低水平。

  正在募集过程中的诺德中小盘基金基金经理向朝勇表示,市场在上半年的下跌之后,具备了较大的反弹空间。

  即便错了也要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是“言行一致”。在3月份,深圳某合资基金公司发行一只股票型基金,当时这只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谈到后市也不太乐观,但是迫于新基金获批后一个月内必须发出,不然就要重新审批的原因,便被迫发行。他称,他会充分利用3个月的建仓期进行择机建仓,以弥补发行不合时宜的问题。

  也有少数基金委婉表示时机不对的。比如近期发行的华泰柏瑞基金则提倡“不要猜底,定期定额”的投资观念,主张把握市场估值偏底、震荡筑底的过程,逐步建立股票类资产仓位。

  根据晨星数据,截至6月23日,有相当部分5月以来成立新基金净值维持在1元。比如建信上证社会责任指数联接基金,5月28日成立,至今公布净值为1元,并且中间没有波动。

  但是,这牵扯出一个问题,既然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并不看好市场,为何要发新产品,而且是不断的发,即便错了也要发?

  今年的基金发行像是一个“试错”游戏。晨星统计,今年已经成立的62只偏股基金,截至6月23日平均净值只有0.94元。净值大于1元的基金只有5只,换句话说,只有8%的基金为投资者获取了正收益。净值最高的1.021元,扣除申购费管理费几乎所剩无几。净值最低的只有0.815元,是申万巴黎的沪深300指数基金,亏损18.5%。

  从基金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这显然不是希望看到的结果。 基金发行的高峰年,却伴随基金投资者的权益类资产损失。这与2009年不同的,却和2008年颇为相似。可见,总体来看,基金公司对于基金发行的态度是能发则发,这是第一考虑因素;而选时则排在了后面。

  如果基金公司能够通过产品设计,亦可以对冲选时带来的净值损失倒也能够让投资者欣慰。但实际情况是,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缺乏客观的独立判断能力。伴随去年的赚钱效应,基金公司今年将股票型基金作为主攻方向。

  据Wind统计,截至6月24日,今年已经发行的73只产品中,只有4只债券型基金,1只货币型基金。其余全部是偏股型基金,其中QDII基金7只。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仅6.8%。

  但少数战胜了多数,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却表现突出,截至6月24日,普遍获得正收益,富国天丰强化债券净值增长率高达9.18%。

  在2009年,一批创新型基金诞生,给行业带来了欣喜,比如上半年3家基金公司发行了分级基金。但更多的是同质化的基金。“有些基金不过是起了个时髦的名字,具体操作时不会和老基金有多大差异。”深圳一基金公司人士评论,比如有的公司名字中带着新兴产业,而当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基金的投资主题。

  对于许多产品线已经非常丰富的基金公司而言,新基金在风格上已经难有立足之地。

  海外的基金公司,对单一市场投资的基金实际并不多。以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达为例,网站公布基金数量为193只,看似很多,但实际上单一市场的基金并不多。

  比如富达专门投资中国的股票型基金有两大类,分别是富达中国焦点和富达中国纵横,其中中国焦点分为美元和欧元两只产品;中国纵横则分为美元、欧元、港元三只产品。也就是说投资中国的基金只有两类,5只。

  更为想不到的是,富达专门投资美国的股票型基金数量也只有4只。以此来比较,中国基金公司新基金发行可谓“泛滥”、“同质”。某些基金公司投资中国A股的股票型基金数量超过10只。

  消极应对持续营销

  上海一基金公司人士称,事实上,基金公司发新产品也是其利润增长的的主要方式,如果失去发新基金,在市场也不配合的情况下,基金行业有可能瞬间从增长掉头向下。

  现阶段基金公司对基金份额的维持主要依赖新基金发行。

  Wind统计,国内基金公司的份额在2008年年底达到了历史最高,为2.574万亿份。这是由439只基金创造的。此后,随着基金数量的越加增多,基金份额却不断下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577只基金总份额仅为2.352万亿份。

  而基金公司规模在2007年四季度末达到了历史峰值,346只基金创造了3.276万亿元的资产规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总规模只剩下了2.466万亿元。

  如果除去IPO带来的份额和净值增长,老基金份额和规模的下降无疑会更快。而从数据来看,新基金的发行显然不能完全对冲老基金净值下降及份额被赎回带来的损失。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的开销却在增加,由于基金数量的增加,基金的投研人员的数量势必会增加。而为了提高公司竞争力,公募基金近些年的薪金水平也在提升。加之日渐庞大的IT支出、渠道建设费用和品牌费用,基金公司的财务已经出现了压力。事实上,后期成立的部分基金公司仍有尚未盈利者。

  基金公司解决开支问题有两条路,其一,加强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其二,发行新基金。

  而多数基金公司宁愿选择后者。

  “持续营销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其效益不如发行新基金。”广州一基金公司市场部认识评论道。

  基金业一直存在渠道瓶颈,而对于渠道而言,做持续营销的奖励远低于新基金的发行。

  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给渠道(主要是银行)的费用为“首发激励”和“尾随佣金”,销售新规实施后,“一次性奖励”被取消,而“尾随佣金”则大大提高。

  据了解,前年基金公司向渠道支付的首发激励在0.2%左右,尾随佣金在0.3%左右,去年,基金公司向渠道支付的尾随佣金比例在0.75%左右,占了基金管理费的一半,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程度更甚,有的尾随佣金甚至达到1%。

  而今年,行情继续看涨。甚至传言某基金发行给渠道的费用达到了2%以上。

  “渠道方怎能力推佣金费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持续营销?”前述广州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

  基金公司虽然可以在新基金发行过程中让出一年的管理费,但在持续营销上是不可能的,那是砸了自己的饭碗。

  亚洲的泛“IPO”文化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称,新基金的滥发是因为投资者不成熟,喜新厌旧。但事实情况是不仅在中国内地,包括台湾地区、韩国的基金业都流行这种发行文化。

  2009年,台湾本土投信公司(相当于公募基金公司)新发基金38款,和中国内地比数量并不算多,但考虑到本土基金数量只有500余款,新基金的发行比例已经比较高了。更何况在台湾还有1000多只境外基金。

  而韩国则更为夸张,一位从韩国考察完的外资基金公司高管介绍,韩国已经有上万只基金了,但仍然热衷于发新基金。他说:“这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根本无法做出选择,很多基金经理人也难以确保盈利。”

  据了解,仅韩国的未来资产金融集团就运营了接近500只基金。

  前述外资基金公司高管认为,从基金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当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这样的思路应该调整,新兴市场应该逐步淡化这种基金业发行新基金的文化。

  台湾的投信业比中国内地早近20年,韩国的基金业和中国内地起步时间相仿。较之欧美发达国家,他们确实都处在发展初期。

  但若要摆脱依靠发行新基金实现基金公司业绩增长绝非易事。

  至少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基金业距离通过持续营销来实现份额的增加仍然困难。因为这两个地方对银行的需求非常迫切。

  据台湾中正大学的《台湾投信事业行销组合对共同基金流量之影响》一文中介绍,十多年前,台湾基金发行可以依靠券商一天内全部售罄,但是现在销售的绝对主力已经是银行了。

  这就意味着银行据有话语权,可以决定多卖老基金还是新基金。

  台湾投信业已经开始将销售的触角伸向券商和保险公司。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基金业的参照道路。

  而基金业的诞生地美国基金业常常牵手大财团、社保基金;自建销售渠道、第三方销售等方法摆脱银行限制并且效果不错。

  但是美国的共同基金业已经明显走下坡路了。晨星统计,每年美国的基金都会因为经营不下去消失三四百只,去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基金数量净下降200余只。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