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二计,原指己方力量空虚,却利用心理战欲盖弥彰以达到目的。用在上市公司重组上,是指公司本身已成空壳,宛如一座空城,但上市公司正是利用这座空城(上市公司壳资源),达到成功重组的目的。
在死亡边缘挣扎多年后,如今的
ST银广夏(0005
57)已经成为无经营性收入、无经营资产、无固定办公场所的“三无”公司,但是因为公司“壳”资源依然存在,ST银广夏给投资者演绎了一场似乎并不漂亮的空城计。
公司只剩壳资源 ST银广夏的存在,应该是中国资本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对于一家已经完全沦为空壳,不可能为投资创造任何收益的公司来说,其股票却仍长期在资本市场交易,这不能不说是上市公司的“壳”救了ST银广夏。
据ST银广夏发布的中报预告,公司今年上半年亏损1600万元,同比下降106.71%;基本每股亏损0.023元,下降106.63%。实际上,目前的ST银广夏公司早已成为“空城一座”。其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ST银广夏总负债4.14亿元,而总资产却只有2.12亿元,公司早已沦为资不抵债的空壳公司,而公司方面在公告里更是直接坦言,2010年上半年,公司已无经营性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为零,上半年约1600万元的亏损主要来源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
ST银广夏现在的处境用其董事长朱关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公司已成“无经营性资产,无资金,无固定办公场所”的“三无”公司。
重组债务守空城 既然公司已沦为一座空城,那么ST银广夏又是如何保证这座空城不丢的呢?根据交易所规定,如果上市公司业绩连续四年为负,公司将被暂停上市,暂停上市期间如果经营仍不见好转,其上市公司“牌照”将被吊销而退市。不少投资者纳闷,作为一家“三无”公司,ST银广夏又是如何神奇般地实现“盈利”而成功保壳?
其实,通过其年报季报综合分析,ST银广夏保壳的手段并不新鲜,无非是借大玩会计准则漏洞,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将公司业绩“转正”,以此来死守空城,为公司重组成功创造时间机会。
2009年财务数据显示,ST银广夏实现净利润1.85亿元,从表面上来看,公司实现盈利,但实际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ST银广夏则亏损1.55亿元,而公司之所以能够“盈利”,主要在于公司在2009年1月通过债务重组,将大量账面负债与股票公允价值的差额3.57亿元计入营业外收入,由此带来的巨额非经常性损益造成了会计账面上公司净利大增。而ST银广夏也借此逃过了被交易所实施特别退市风险警示一劫,为公司今后的重组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前景依然不明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ST银广夏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股东甚至已经显露出失去对未来重组话语权的迹象。
2009年10月底,北京九知行同
中信银行签署协议,接手了后者持有的ST银广夏逾亿元的债权,这在当时就曾一度引发了业内不少的猜测,因为ST银广夏当时已是资不抵债,已经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全额偿还外部债务,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实,为何九知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更让人纳闷的是,九知行在接手该项债权后却并未向ST银广夏讨债,反而拒绝与公司接触。随后,九知行很快便以债权为由,基于ST银广夏资不抵债的事实,向法院提请将ST银广夏进行破产重整。
九知行的一系列反常行为究竟为哪般?
“很显然,如果破产清算的话,债权人损失将会最大化,九知行的所作所为,应该是想借其债权优先的原则,在重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借机实现利益最大化。”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如今ST银广夏重组尚无眉目,但债权人的介入,使得债权人与原始股东间利益的纠纷变得更加复杂,ST银广夏未来的重组之路恐怕不会太顺利。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