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熊市大赚翻倍收益 人工设计制造私募神话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7月17日13:01

  面对2010年上半年的熊市,“船大难掉头”的公募基金受制于规模和契约的限制,只能望“市”兴叹。

  私募基金,凭借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优势,反而在熊市中频频曝出冷门。不过,在私募基金光鲜的背后,各种不规范的行为也浮出水面。

  业绩暴增另有蹊跷

  怪事年年有,只是今年多。

  在2010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大跌25.44%的背景下,却有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放出业绩卫星。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咨东方2号(特定)总回报率高达98.34%,业绩令同行望尘莫及。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只产品的超凡业绩并非来自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而是结构化设计的功劳。据了解,由交银信托发行的中咨东方2号(特定)产品,其实还有一个孪生产品——中咨东方2号债券投资单一资金信托(以下简称“东方债2”),后者主要投资于债券。两者之间的资产配比为19∶1。

  为了了解中咨东方2号(特定)如何取得半年净值增长率98.34%的原因,记者致电发行该产品的交银信托有限公司。交银信托仅表示“中咨东方2号不是结构化产品,但借鉴了结构化产品的部分设计”。随后,拒绝进一步解释产品业绩悬殊的原因,并称只有市场营销部才能对此予以解释。随后,记者又致电市场营销部,营销部的工作人员称财务部最清楚,而财务部工作人员则称,项目经理是产品设计者。在各部门互相推诿中,记者分别给上述三个部门打了两次以上电话,但均未有人解释为何中咨东方2号(特定)业绩如此之高的原因。

  “中咨东方2号(特定)的收益率如此之高,是采用了结构化设计,东方债2超过约定收益的部分归中咨东方2号(特定)所有。由于两者的资产配比是19∶1,东方债2超额收益部分会在另一只产品上会产生19倍的放大。”朝阳永续首席运营官张子冰告诉记者。

  据了解,国内很多结构化产品中,都有“指定用途”的设计,目的是适应追求稳定收益和高风险收益两类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假如一个结构化产品分为A(优先资金)、B(劣后资金)两个部分,A部分约定有收益率,如果实际收益超过约定,则将超过部分转给B部分,而一旦A部分出现亏损或未达到约定收益率,则B部分需要拿出资金补足A部分。

  如果A部分为投资者持有,B部分为管理人持有,那么这种设计就有点儿像委托理财中的保底协议了。实际上,东方债2特定的持有人是资产管理人和信托公司,所以这么高的收益与投资者无关。

  “其实大部分结构化产品的优先与劣后资金都是放在一个账户中的,只有中咨东方这两个产品是分开的,造成公布的净值畸高,在一定程度上令投资者误判。”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结构化造成中咨东方2号净值虚高,净值回报率排名第二的甬江16号也另有原因。记者查阅该基金净值历史,发现6月18日该基金公布的净值还只有0.9274元/份,而半个月后净值却急速飙至1.6733元/份。

  “甬江16号净值飙升不是结构化原因,它是一只传统的股票型私募,之所以净值飙升,是因为该只基金实际上已经到期解散,但由于现在的私募牌照难得,管理人为了留住牌照,仍在账户中保留一部分资金。原来这个账户有几千万元资金,现在可能只剩下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碰巧买的一只股票上涨不小,净值也就迅速飙升。”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信息披露亟待规范

  经过3年时间的成长,阳光私募已经成为继基金、券商、保险、社保、QFII之后的另一大机构投资群体。它的出现,为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据统计,已录入Wind系统、目前仍在存续期的810只阳光私募产品发行规模已达到313亿元(扣除未公开发行规模的产品),共为投资者赚取利润43.53亿元。

  即使在2010年上半年股市下跌过程中,阳光私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扣除1月15日后发行的新产品,575只私募信托发行规模共181.82亿元(扣除未公开发行规模的产品),在同期上证综指下跌25%的情况下,总亏损额仅有13.79亿元,总亏损幅度7.84%,远远低于同期公募基金的水平。

  然而,在规模、业绩提高的同时,整个行业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信息披露。以中咨东方2号(特定)基金为例,如果不是咨询专业人士,很难知道该基金高达98.34%的回报,只是管理人所持份额的回报率,与普通投资者的财富无关。

  而甬江16号基金的超强表现,也容易对该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产生过于乐观的评估。实际上,这只基金早已经清盘,让其净值半个月内暴增64.69%的,更像是管理人利用清盘后剩余资金的作秀行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只已“不存在”的基金仍然对外公布净值。

  “特别是结构化产品,现在大部分阳光私募并不公开公布产品说明书,因此外人很难对这类产品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我们在对阳光私募进行业绩统计的时候,发现数据异常也只能一家一家公司地打电话去问,然后在统计排名中将其剔除,显然普通投资者无法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一位私募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诉苦道。

  该负责人认为,尽管阳光私募属于个性化的理财产品,但这种信息不透明极易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干扰。“理性的投资者在决定申购某个产品之前,应该考察管理人、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并且与其他机构的产品进行对比,才能比较出优劣。而目前整个阳光私募行业信息披露不规范,投资者要么是无法获取信息,要么是被错误信息误导,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该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曹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