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熊市,可以让巨额财富化水,也可以把一位投资总监变成单干式的“个体户”,如今,阳光私募阵营中已有人选择了离开。
昨日,原深圳一位中型私募机构的投资总监王强(化名)语气较为低沉地表示,由于个人原因,他去年年底时就已离开私募,目前自己一个人单干,做起了“个体户”,平时保持和一些朋友沟通的同时,做一做委托理财。
王强早年曾在“骨灰级”的君安证券任职,后来转任国泰君安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2004年至2005年,王强加入了北京一家私募机构,担任投资总监;尔后,王强去了天津担任当地一家大券商投资部副总。
2007年5月,王强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转折。由一位出身公募的基金经理牵头,王强参与成立了一家私募机构,该公司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当年9月,该公司在江苏国际信托发行了四只信托产品,资产规模大约在10亿元左右。
回头看看,王强是些时运不济,入道私募就遇到2008年的大熊市,但是,当时踌躇满志的王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对的艰难处境。
记得2008年5月,笔者初次接触王强时,略带南方口音的他在广州做路演,当时王强所在的公司正在交银国际发行一只私募信托产品,是时,王强对市场抱有乐观的希望。不过,他的个人乐观情绪并不能影响投资者的冷淡意愿,由于市场单边暴跌,私募信托产品最终胎死腹中。
去年10月,与笔者闲聊甚欢的王强继续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要在市场上活下来,就应把握住便宜的股票,大跌就应该大买。
临近去年年底,王强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客户多数是大机构,资金量很大,我们现在基本没有股票仓位了,就是打新股、做做债券和基金。”王强当时这样告诉笔者,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教训是沉痛的,前两年一哄而上转投私募的人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去年薪酬缩减,团队磨合不够,而投资中的风险控制被忽视,私募公司本身的运营收支不平衡现状不见好转。2008年的教育意义也是沉重的,此前一窝蜂转投私募的现象已大大降温,一年多时间的熊市让私募机构出现散伙、辞职和裁员,甚至有私募老总自讨腰包赔偿客户本金,王强的离开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却不失为一个典型。(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