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一纸禁令油墨未干,高息揽储再次变相重现江湖。
7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突然“特别”提到,要严厉禁止各种形式的变相拉存款行为,取缔各种存款中介。
刘明康的话似乎打了水漂。时代周报记者在走访珠三角各大银
行时,发现一度消失的高息揽储,以全新的面目出现。特约记者郑岚予发自珠海广州
违规高息揽储情况无疑到了紧急关头。7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突然“特别”提到,要严厉禁止各种形式的变相拉存款行为,取缔各种存款中介。
然而,据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珠三角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6月30日当日的揽储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去年大量的信贷投放,包括居民投资对资金的分流,以及央行今年连续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许多商业银行囊中羞涩,不得不进行揽储大战。大战的主角就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各大银行还在加紧推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为什么在四大行都已上市的状况下,这种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体制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依然如此严峻?银行商业化改制这么多年,对于存款指标机械的、计划的、僵硬的考核机制为何依然不死?监管部门到底如何对此种行为定性?
违规高息揽储
时代周报记者在走访珠三角各大银行时,发现一度消失的高息揽储以全新的面目出现。以珠海为例,据知情人士透露,6月30日的揽储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该市的渣打银行、深发展、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当日利率是万分之六,建行4.8%,光大银行万分之八,而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仅为0.36%。
在珠海,这种现象几乎全民皆知,临近季度末时,银行客户经理会以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熟悉的大客户,要其把大额度的资金存入银行,几天后就可取出。部分银行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高收益、百分之百保险率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噱头吸引小额分散存款。
在渣打银行珠海分行,当时代周报记者询问若有大笔存款存入能否给予优惠利率时,该行客户经理犹豫了一会请出了分行负责人。该负责人坦言:“银行就像上市公司一样,上半年要有一个年报给上级部门看,存贷比如果达不到要求要被罚款的。”但具体需要的额度是“由市场对资金需求量决定”。渣打银行不像国有大行那样财大气粗,因此对于存款“随时吸收”,至于高利率的理财产品更是“每天都有,只是价格和收益率不一样”而已。
珠海工行某分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对时代周报记者承认:“季度末和年末时会有这样的产品,收益率高达3%。”在记者询问是何种产品时,该经理含糊地称“就是我们银行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珠海交行某支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如果有大额度的存款,返还现金不太可能,但可“赠送礼品,上个季度末我们行会对存款达到一定数量的客户赠送限量版的纪念币和世博门票”。当时代周报记者询问 “如果存入几百万元是否可以返还6个百分点的现金”时,该经理犹豫了一会说“需要向上级请示”。
“现在查得严,这么做如果被曝光,行长的乌纱帽都保不住。”珠海建行某分行的一位经理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询问时显得比较谨慎,他具体解释了高息的潜规则:“6个百分点是某个网点私下给的,这属于私下调控。肯定不是在分行,若在偏远的支行做只要大家嘴严就行了。”他还帮记者给某支行行长打了个电话,询问敢不敢接受这种要求高额返现的存款。被告知不行后该经理遗憾地说“要不我送你保险箱吧,存一百万就可以送你”。
蹊跷的短期理财产品
除了这些揽储赠送礼品的银行,还有不少银行的揽储政策则是暗中交锋。一笔存款几家争抢,利息像买菜那样可以讨价还价,客户此时往往要货比五六家才做决定。在银监会三令五申禁止高息揽存后,一些银行开始钻政策的空子。特别是对于需短时间内冲量的大额存款,不少银行更倾向于采用向客户推荐短期理财产品的方式。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中行某市分行在推行一种以天为分列的理财产品,随存随取,20万元起存,珠海工行某分行也向时代周报记者推荐一款名为“灵通快线”的理财产品:无固定时间,按天计算收益,1.45%的高回报率。邮储银行的同类产品回报率高达1.5%,交行则为1.7%。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代周报记者询问这种产品的风险系数时,各大银行的客户经理皆表示:“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只要是理财产品就一定要标明风险提示,但我们很肯定地告诉你,这种产品百分之百无风险。”
珠海工行某分行的一位客户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来这几年了,这种产品万无一失。”业内人士不解的是,万无一失且有如此高的收益率,这些存款用来做什么呢?中行珠海某分行的一位大堂经理给出了答案:“我们可以贷款给其他银行啊,这样利率就会比贷款给个人高。”
但珠海农行一位内部人士对此不屑一顾:“什么理财产品?就是高息揽储!为了规避政策随便起个名字,为什么这种高收益的产品总是出现在季度末而平时就没有?”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银行在玩各种花样去钻银监会的政策空子,各家银行去年拼命放贷,银监会睁只眼闭只眼,直到六七月发现问题了才开始调整。银行发行这些理财产品,纯粹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违规超额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确实有一些理财产品收益高达3%-4%,银行业的竞争在加剧,如果不走表内科目,赚大钱是很难的。在不动用信贷资金和存款资源,既要符合银监会的规定,又不走银信产品道路的情况下,银行的压力就会加大。而6月末的存款指标一旦完不成,银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奖金都成了问题。”
监管银行两相难
随着国家连续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银行前期的信贷投放过快,进而引发银行间存贷比接近甚至超过75%的监管红线,面对严格的存贷比控制,一些银行不得不铤而走险,为了大分母的存款而血拼。
但是只要过了6月,银行的压力就会减轻,渣打银行珠海分行的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年底时要考虑下半年的指标,监管部门会以12月为标准。指标完成的银行就会放松一点,甚至会把自己的存款赶出去一部分。
银行高息揽储并非个别现象。深圳某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私下聊天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曾有客户在 6月30日时存了一千万,三天不到就取走,银行为此还赠送了一块金表。据其透露,不少银行都将拉存款作为考核指标,作为银行客户经理,存款量属基本考核指标,完不成指标就得降级,甚至面临下岗的风险。不光基层经理饱受折磨,连高层都无法避免。
沿海城市某农行分行在上季度的储蓄率仅完成了任务的30%,按照一个点500元的罚款,该农行的三位行长至少要被罚掉三万元,“我们一个月工资才不到一万。”该农行副行长向时代周报记者诉苦。
高息揽储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盛行,彼时金融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轨道,为了完成指标大肆违规,后经过几年的治理和整顿基本绝迹。为何十几年后又死灰复燃?
有分析人士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商业银行去年房贷过猛,使得存贷比超过监管75%以下的警戒线,而6月底又是达标的最后时间,因此不惜高息揽储。尽管这种做法对经营效益、资金面扼杀大,加剧银行业的恶性竞争。
高息揽储定义待商榷
早在2000年,人民银行就曾发出通知,严格禁止高息揽储、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赠送实物也包括在禁止项目中。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1%和10%。
“现在还不能就珠三角部分银行的现象下高息揽储的定义,只能说有这个苗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现在的金融市场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产品同时存在,在银行上市的大背景下推行公司化管理,利润的市场化已经展开。2003-2004年间国家进行了银行市场化改革,要求贷款利率上不封顶,存款利率下不设底。
邹平座称,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这种中间业务是正常的,相比国外中间业务30%的比率,中国3%左右则显得微不足道。而银行现在的下游衍生品很多,比如对中小企业就会提高一部分贷款的利率,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极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种做法其实是值得借鉴的,国家不应该随意打压。”
对于如何区分真正的理财产品和高息揽储下的变相理财时,邹直言:“这属于银监会的责任,不是我们应该插手的。”
易宪容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即使定性为高息揽储,银监会也检查不过来,因为时间操作如此之短,“没法每天都坐到银行那里去”。
时代周报记者为此走访了广东银监局,该局办公室一位负责接待媒体的发言人表示,目前无法对此类现象定性,一旦定性要按照银监局今年7月新发的文件为主,但是文件中只提出严禁各种高息揽储、变相揽储现象,却对处罚方式只字未提,对此,该发言人称会按照相关管理方式进行处罚。记者同时向银监会发去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