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游敏常
距离中报披露完毕仅剩7个交易日时间,中报行情行将结束。基金经理也开始寻找下阶段的投资方向。根据长城证券仓位测算数据,截至8月20日,所有基金加权平均仓位小幅回落了0.95个百分点至81%,但较二季度末仍增加了5.1个百分点。同时,指南针机构密码数据也显示,进入三季度以来,基金等机构累计向A股注入1554.47亿元资金,房地产、银行和机械板块成为他们重点增仓的对象。
有券商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消费旺季到来,消费板块或将迎来投资机会。另外,受益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板块和个股也将继续受到市场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基金经理开始打起“消费牌”,大谈消费个股的投资机会。
三季度增仓5.1%
经过前一周的增仓之后,上周基金仓位出现小幅回落。长城证券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所有基金加权仓位为81%,仓位较前周主动减少了1.38%。其中,股票型基金加权仓位为85.72%,环比主动减仓了0.99%;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也减少了1.61%至70.51%。
具体来看,列入测算范围的303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上周仓位环比增加的有154只,占比50.83%。宝盈鸿利收益、嘉实优质企业和万家公用事业引领了增仓风潮,主动增仓幅度分别为24.15%、13.93%和11.57%。相反,有95只基金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仓,幅度较大的包括融通行业景气、华富竞争力优选和鹏华价值优势,减仓幅度分别为14.44%、12.02%和10.26%。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较为关注的华夏大盘精选、嘉实主题精选等上周仓位均有所下降。其中,华夏大盘精选上周仓位降低了5.46%至82.62% ,嘉实精选也减仓了0.98个百分点至30%。
尽管如此,在本轮反弹中,基金仓位仍然较6月末有较大幅度增长。仓位测算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所有基金加权仓位为81%,较6月末增加了5.1%;股票型基金加权仓位也从77.76%上升至上周的84.25%,增幅为6.48%;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也较6月末增加了1.75%至68.6%。
显然,基金等机构对本轮反弹倾注了诸多“心血”。据指南针机构密码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0日机构累计向A股注入了1554.47亿元,除了园林开发和生物制药小幅净流出5193.22万元和2152.71万元之外,其余板块均获得机构增持。
回补金融地产
在本轮反弹中,基金等机构致力于回补金融地产等板块的筹码。据统计,7月1日至8月20日间,机构增持较多的板块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租赁、银行和其他机械,净流入金额分别为160.93亿元、141.92亿元和72.28亿元。
分月来看,在7月份估值单边上行中,机构抛出1080.79亿元全线增持A股板块。当月增仓居前的板块是房地产租赁、银行和煤炭及炼焦,增仓金额分别为135.06亿元、107.42亿元、44.36亿元。
同样,8月前三周,机构继续向股市注入473.68亿元资金。这次,银行、零售连锁和其他机械的增仓幅度居前,分别为34.5亿元、30.91亿元和30.6亿元;同时,园区开发、生物制药、西药等8个板块遭遇不同程度减持,减仓金额为5.48亿元、5.06亿元和2.73亿元。
上周,机构再次拿出了215.45亿元来帮助大盘上攻2700点,银行、煤炭及炼焦、普通有色最受青睐,分别获机构增持37.78亿元、21.77亿元和13.95亿元。
旺季降临 消费类股票有望接棒
随着A股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在8月底落下帷幕,基金也开始寻找下一轮投资热点。部分券商和基金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消费旺季到来,消费板块有望成为市场关注的投资热点,同时,可以继续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相关投资机会。
“中报行情结束之后,中秋、国庆等节假日马上就要到来,消费旺季来临,市场可以适当关注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另外,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加上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计划,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行业可以继续关注。”北京某券商分析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同样地,近期部分基金也开始打“消费牌”。广发核心精选基金经理朱纪纲认为,短期内市场还是处于一个博弈期,政策也是一个观察期,现在还不是配置周期类行业的最好时机。他表示,中长期来看,看好消费相关行业的增长机会,包括医药、商业、食品饮料、品牌服装以及低端消费品。
鹏华基金表示,本轮行情主要是A股市场价值回归的历程,未来市场的风险因素可能来自欧洲经济未来变化、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创业板首发原始股解禁等方面。受益于国内经济转型及产业模式升级,传统制造业中的优势企业估值优势将逐步显现,在系统性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金融、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和包括食品饮料、家电、商业、航空等在内的消费品制造业中优势企业防御性特质凸显。
金元比联基金表示,最看好消费类股票,因为消费品行业正面临着行业增长的高峰期。投资机会主要出在三方面:一是,在经济面临由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过程中,依靠产业升级,实施进口替代和科技进步的产业将有一定超额收益,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信息通讯、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其次,中国拥有核心技术的且能推进内陆地区城镇化和产业区位转移的高铁制造业,也能有相对收益。再次,从通胀到通缩,结合当前中国劳动力报酬上升这一趋势,预计具有定价权、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且能有规模扩张的产业或许有投资机会,这包括医药、中低端食品饮料、超市连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