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粮食周期性波动风险加大财政金融须加大支持力度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降蕴彰
2010年08月29日10:48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周专题询问了粮食安全问题,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一位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的相关人士告诉本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财政和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可能会加大”。

  另外,本报获悉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撰写的一份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深度调研报告,引起国务院高层的高度重视并获重要批示,该报告预测下一次粮食周期性波动将在近期内发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消减粮食周期性波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

  据了解,该报告主要内容将在“十二五”规划中被相关部委用作重点研究。

  引入财政金融支持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参加此次专题询问的包括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和农业部等众多部委官员,另外,银监会一位副主席、央行行长助理以及保监会主席助理等也参与其中。

  专题询问主要围绕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来进行。该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生产。

  另外,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粮食生产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创新粮食信贷担保方式,扩大质押品范围。健全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事实上,近七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期货市场。2004年的表述是完善粮食、农产品期货市场;近几年则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期货市场的作用,并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国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指导方针。

  对粮食生产引入财政和金融支持,首先来自于避免粮食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事实上,在上述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和粮食行业协会提交的调研报告中,已经将粮食周期性波动列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粮食在产量、供求和价格三个方面的波动,其中又以粮食产量波动为主。

  该报告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就组织数十名粮食专家,从2008年开始对粮食周期性波动做的深入调查研究,直到今年4月份才结束。6月形成文字报告,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多个机构。

  通过两年多的调研,粮食专家们从调查中获得这样的结论,建国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性波动有一些特点:平均每15年就会出现一次大波动,每5年出现一次小波动;不同粮食品种波动差异很大,稻谷是每次波动敏感度最强的标志性品种,短缺和过剩均从稻谷开始;粮食总产量每增产1亿吨需要15年时间,且每登上一个增产1亿吨产量平台后,均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波动徘徊。

  造成我国粮食周期性波动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关于农业政策的变化。调研结果表明,粮食价格每提高1%,粮食生产就增加0.2%左右;国家财政支出比例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增加2%以上。可见,我国粮食和财政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和抑制作用十分显著。

  粮食丰产后的隐忧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连续6年获得增产,按照农业部的预计,今年我国粮食依然会获得丰收并将继续增产。

  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递增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抛出 “粮食周期性波动将在近期内发生”的结论多少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前述中国粮食经济协会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六连增”,但目前粮食波动的潜在因素也很多。“按照以往的经验,往往是粮食产量的最高年,就是粮食周期性波动下降的开始。”

  他举例说,我国在1985年和2003年两次粮食总产出现大幅波动。198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1662万亩,是上世纪80年代降幅最大的一年,粮食总产也比上年减产2820万吨,减幅也最大;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则是降至建国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2636万吨。

  两次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的一个潜在原因,与当时大批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种粮的农业劳动力老化,对种粮的人力投入和经济投入降低,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有很大关系。而农民弃农从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比较效益差距太大,因此当时很多农村出现减少种粮面积和农地撂荒现象。

  让粮食专家们担忧的是,当前,很多80后的新生代农民几乎全都涌入城市打工,不愿留在农村种地,种粮的大都由老人、妇女和儿童来承担,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极为不利。而相关政府部门对此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年春季西南大旱,云南、贵州等省出现缺粮,今夏以来,玉米、小麦和水稻出现价格轮番上涨,以及很多省份农业遭受到持续不断的洪涝灾害,也让很多领域的专家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在一些粮食专家看来,今年出现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让政府在市场调控方面分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再结合很多人对今年通胀预期的担忧,这让他们联想到1988年、1993年,在这两年,我国均出现了粮食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交汇的态势,并诱发了群众抢购粮食的恐慌心理,导致经济剧烈震荡。

  身兼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会长白美清对此也有担忧,在今年夏季的第十三届中国粮食论坛上,他曾这样说:“如果国内结构性通胀与国际输入型通胀碰在一起,就更增加了对经济的冲击。鉴于目前国内通胀苗头开始显现,国际金融危机风波未平,需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稳定经济,稳定全局。”

  直补宜提上日程

  在专家们看来,粮食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人类不可能将它消除,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消减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按照专家们的预测,下一次粮食周期性波动将在近期内发生,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提前防范。

  对于如何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消减粮食周期性波动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上述中国粮食经济协会的负责人表示,重点要从构建激励和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的长效机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以及提高抵御水旱等农业灾害等方面着力。

  在激励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方面,最受专家们推举的是建议对粮农实行“粮田永包制”、“直接补贴由‘单向刺激’变为‘双向保护’”,粮价方面则建议政府减少行政干预,主张“坚持粮食价格通过市场形成”的机制。

  按照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以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长久不变,但有很关键的一点——农地是属于集体所有的。目前对粮农实行的多项直接补贴政策只偏重于激励农民多产粮食的 “单向刺激”,而在粮食相对过剩时,政府缺少引导农民节制生产的“休耕补贴”;在农民因受灾减产时,政府也没有根据成灾面积给予农民合理的“受灾补贴”。

  对于现行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度,专家们认为,“集体”这个主体太虚化,因此建议,让农地“被虚化了的集体所有权变为农户真实的所有权”,还地于农,还权于民,让农民成为事实上的农地所有者。

  专家们对粮食直补政策的建议是,要把目前对粮农的“单向刺激”改为“双向保护”,使农民在需要增产粮食和因暂时供过于求减少粮食生产或受灾减产时,都能享受到国家政策补助和优惠扶持。

  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基本是政府在主导。专家们认为,政府对粮食价格干预过多会扭曲供求关系,造成市场信号失真,特别是由于政策原因,目前仍然在扩大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对粮食生产十分不利。

  为此,专家们建议,应当让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应对目前消费品物价指数(CPI)计算项目适当进行调整。“至少使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今后不再出现新的‘剪刀差’。”上述中国粮食经济协会的负责人这样表示。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