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信托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09月06日07:07

  信托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记者观察■本报记者 王南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条件让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这既是信托业的使命,也是信托业的舞台。

  银监会和政府高层关于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房地产投机投资需求的持续表态,让信托界悚然心惊,犹闻萧瑟秋风枯枝落地:在信贷投放调控和银信合作叫停之后,“房地产信托”这个最后的资金输血针头离关闭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信托公司的高息狂欢盛宴要戛然而止。

  事实上,今年年初银监会就曾下发《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试图掐断地产商的信托融资渠道;7月初银监会还向各信托公司发出了房地产投资压力测试的通知。但各信托公司为了市场份额和巨额利益,仍在大肆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房地产信托接近140款、规模超过350亿元,而2009年全年仅有327亿元!但8月成为一个残忍的月份:房地产信托拐点来临,发行规模急剧缩减……考虑到疯狂之后招致“血洗”的历史多次重演,信托业必须自律自肃,冷静地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考量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了。

  在观察者看来,信托的旗帜上应该写上一个“民”字。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条件让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这既是信托业的使命,也是信托业的舞台。普通百姓收入有限,面对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沉重负担,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使自己可怜的那点儿财产实现保值增值,尽量减少放在银行缩水和投入股市打水漂儿的风险。设置“100万的理财额度”、“最多200份合同”等门槛,把老百姓挡在分享经济成长果实的门外,让信托这样的大众理财工具只为少数有钱人服务,不仅经济上目光短浅,而且有违社会公平:考虑到信托业的历次整顿中,政府拿出数千亿(老百姓的税金)补了信托公司的窟窿,社会各方承受了巨大损失、付出巨大代价挽救的一个行业,如今只为少数有钱人的财富保值增值服务,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信托为“民”的目的,只有通过“民”才能达到。中国的信托公司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政府色彩浓厚,是地方政府或有关权势部门手中的工具:信托公司的股东或大股东是政府,主要领导是政府有关部门任命,性质是政府体制内的一个事业单位;启动和营运资金是财政出钱,投资项目是政府安排的,收益也主要是政府的,承担的是“小金库”“二财政”的角色;经营活动中出现问题,政府出面解决;经营项目出现亏损、形成窟窿,财政出钱核销,实在包不住了要关闭的时候,善后问题也是政府埋单。像这样由“官”主导的机构,要承担为“民”服务的功能,作用即使有也相当有限。信托业只有深化改革,走民营和开放的道路,从理念、制度、文化,到产权结构、治理模式、人才培养等各个层次,进行脱胎换骨的革命,和国际国内先进的行业准则接轨,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不辱时代使命。

  为了“民”、通过“民”,最终还得体现在与“民”相关的金融产品上。信托如果“坐拥制度优势之名”,但在群雄逐鹿的市场上,开发不出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更具优势,更能满足普通百姓需要的金融产品,那就不只是市场份额被蚕食、行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的问题了。事实上,与“民”利益攸关的信托产品,创新空间巨大。比如与职工福利或退休制度结合的信托业务,办理企业职工持股信托、企业职工储蓄信托或年金信托等;比如与群众住房息息相关的“廉租房信托”等;再比如与社会公益结合的信托业务,通过设立公益信托帮助更多的老百姓理财、为更多贫苦群体、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服务等,都是老百姓满意、社会效果好的产品,信托公司也能够在得到商业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责任。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为信托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千军万马往房地产上挤、甚至不惜刀口舔血的危险游戏,该停止了;其实仅就目前的房地产调控而言,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也为信托业保留了一展身手的通道。作为最灵活、最富于想像力的金融工具,信托在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工程中被人寄予厚望,也只有打“民”字旗、组“民”字军,走“民”字路,才能在为社会的服务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