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市场冰封几个月以后,因为金九银十的到来,期待在这两个月内实现销售目标的企业大量放盘。《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近期展开的房价调查中发现,在调控非常时期,不同地段的楼盘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定价策略。上周本报记者调查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现中心城区因其有限的供应量,房价稳中有升,而在市效区域定价则倾向于保守,远郊房价回落明显。其中,让市场最不安的因素是“量价齐升”,北京、上海的平均成交价都重上2万,其中重要因素是,高价楼盘在调控后首次入市,从而拉升了整体成交价。由于刚进入金九银十,买卖双方仍在试探市场底线。
本周记者考察的成都、杭州、武汉等二线城市也呈现了同样的特点。开发商依然慎言降价,各地的楼市明折暗扣已随处可见。在成交量急剧回升刺激下,开发商难抑涨价冲动。
调控新政让开发商一时分不清方向,也让购房者看不清未来,双方的僵持在进入8月份后被逐渐打破。
7月中旬,成都主城区单周新增量突破2000套大关,8月份的单周新增量又迈上了3000套门槛。来自成都市房管局的信息显示,9月第一天,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量就达到281套,创下了新政调控以来的单日成交高峰。
楼盘跑步入市
细心的成都市民不难发现,不少曾经“熟悉”的楼盘又出现在了手机促销短信中,这些一度在春交会上亮相又因调控而推迟入市的楼盘,以及8月份以来平均每周9个新取得预售证的楼盘,正在跑步进入公众视野,并以大量的价格优惠吸引着购房者的眼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成都主城区单周新增商品房源量一直不足千套,低谷时,单周新增量还不到400套。
销量回暖直接的影响便是大量楼盘“跑步”入市。中原地产四川公司的调查表明,8月16日至8月22日一周期间,成都主城区新增商品房源3609套,新增面积26.18万平方米,创下了今年以来主城区单周新增房源最高量。而当周的成交量也以1360套、成交面积为12.33万平方米的纪录,刷新了今年以来主城区单周销量历史新高。9月的第一周成都主城区商品住宅供应套数及面积环比上周分别增加25.2%和5%。
据不完全统计,8月成都主城区商品房成交量已经达到5371套,成交均价7600元/平方米左右。而6月成都主城区商品房成交量为4811套,7月为3795套。在区域上,有着产业基础支撑的高新区再次成为成交的热点区域。
连续一个多月来销量回暖,让成都不少房地产企业看到了希望,大量楼盘“跑步”入市。可以预计,随着“秋交会”时间的临近,开发商还可能在近期加快推盘计划,主城区近期新增房源量,还可能持续上涨。
成交冷热不均
事实上,成都大量楼盘在抢跑入市的背后是房价的松动和库存的压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近期成都不少新开的楼盘,其价格较新政前明显松动,开发商终于以价格的杠杆撬动了楼市的销量。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场上目前至少已经有占比15%以上的楼盘迈入降价大军。
2009年成都楼市的成交中,城南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目前价格也有所松动,比如,一直被购房者看好的城南大源组团区域,新项目开盘价在去年基础上大幅度下调5%左右。而新增房源中,原本地段和品质都不错的西岸观邸(位于金牛区西三环外),最近公开提出最高优惠9%;建发·天府鹭洲(位于城南高新区)8月底的开盘价创下历史新低;中森光华(位于城西光华大道)9月1日开盘,索性提出一次性付款优惠8%,按揭付款优惠6%。
而诸如8月21日开盘的置信丽府二期(位于城南红牌楼区域)等价格略有涨幅的楼盘(二期14000元/平方米,比一期价格上涨1500元/平米左右,区域楼面地价超过5000元/平方米)是建立在楼盘品质有所提升的基础上。
据中原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新增商品住宅房源中,占比最大的就是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热销项目所推户型大部分为中小户型,价格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最受宠。
中原地产告诉记者,开发商显然是以先行推出中小户型来试探市场的消化能力。“此外,由于新增盘大部分为2007年拿地高峰期的土地,当时城南区域楼面地价在4500元/平方米左右,城西区域地价在3600元/平方米左右的高价位。”
刚需购房,已经成了成都这个时段楼市的主旋律。而在调控新政持续影响、近60%的投资需求难以启动的前提下,对于面临超过15万套库存量的成都来说,降价或许是开发商明智的选择。
成都楼市成交量的回升,已让部分开发商谨慎的选择了上调房价或者减少优惠。
位于城南红牌楼区域,于8月21日开盘的置信丽府二期等价格略有涨幅(二期14000元/平方米,比一期价格上涨约1500元/平方米左右,区域楼面地价超过5000元/平方米);而位于成都南郊双流县境内的远大·林语城,其楼盘价格上调幅度更是惊人“我们8月1日开盘时,均价8000多元/平方米,但现在均价已经是13000多元/平方米了。”
尽管如此,在星彦地产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张猛看来,目前成都楼盘销售状况不错,出现了一个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的特点。“但市场并没有整体回暖,价格因素仍将直接影响购房者的购买行为”。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