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全民创业”,催生上万老板
抚州“创富”记
那时,丁锐还是个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1998年秋天,和许多中部省份的年轻人一样,丁锐扛着背包,离开家乡抚州,去南方追逐自己梦想……
在外闯荡12年,丁锐睡过桥洞,卖过报纸,做过保安,干过销售,足迹踏遍大江南北。2009年,已是某知名企业区域经理的丁锐,毅然放弃高薪待遇,回到家乡,开始了新一轮创业生涯。
丁锐的“回归”,源于抚州市政府的“全民创业”政策,在这个政策的召唤下,成千上万在外闯荡的抚州人归乡创业,在他们眼里,昔日落后的抚州,如今已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宝地。
制造“老板”的工场
尽管6月的抚州阴雨不断,丁锐的生意却似乎并没受到影响,他每天早出晚归,开着车,在雨天里东奔西走。
2009年回到家乡后,丁锐靠小额贷款成立了一家不大的酒店用品经销公司,由于拥有不错的企业管理经验,这家小公司被他鼓捣得红红火火。6月6日上午,在抚州创业园区,记者见到了丁锐。“可以说,抚州就是未来的‘东莞’,而我,希望抓住抚州发展的机遇,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丁锐很健谈,他告诉记者,尽管他的公司规模不算大,但已是抚州地区酒店用品行业的龙头,“我选择回乡创业,这多亏了政府的‘全民创业’政策,很多人像我一样,从外地跑回来,靠政府的帮扶有了自己的生意,变成了自己的‘老板’。”
记者了解到,正如丁锐说的那样,抚州市的“全民创业”政策,催生了成千上万个“老板”,尽管这些“老板”的生意有大有小,所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但抚州涌现十万“创业大军”却是不争的事实。
6月8日下午,在抚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抚州人保局”)会议室里,记者巧遇刚开完会的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副主任欧阳耀辉及3位靠“全民创业”政策成长起来的创业者。
提起全民创业,欧阳耀辉脱口说出一连串数字:2009年,抚州市推出23条促进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创业者减免税费840多万元,发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3.4亿元,直接扶持6000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也就是说,2009年,我们培养了近万名‘老板’。”欧阳笑着指了指坐在身旁的3个人:“他们都是创业先进典型,靠政府提供的小额贴息贷款,从下岗工人变成了现在的‘老板’啦。”
3位老板之一的陈勇洪告诉记者,计划经济时期,他曾是抚州市物资局的销售人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他成了下岗人员,“以前真的很穷。下岗以后,我在外面打了五六年工,后来就和几个朋友合伙加工、销售整体橱柜,没有资金,靠政府扶持建起了厂房,租了店面。整体橱柜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但我们有政府的扶持,又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今年是抚州的‘创业服务年’,相对于2009年,今年的全民创业工程算是大手笔了, ‘建立10个以上的创业孵化基地、树立100个创业先进典型、培育1000个创业企业、组织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扶1万名创业者活动’等‘十百千万’工程,标志着抚州全民创业迈向了新的高度。”欧阳耀辉向记者表示,目前抚州市政府已安排1亿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各类初始创业者的贷款贴息及创业活动的各项补贴和奖励。抚州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扩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全力支持全民创业。
“作为一个政策性贷款,抚州的全民创业帮扶计划主要针对的是个体工商户,及一些微利项目。今年抚州全市的发放贷款规模要达到4.2个亿,我们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主要针对的就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他们贷款的额度一般都是比较大的,我们也有压力,但是还是会尽力地去做。”欧阳耀辉告诉记者。
“抱团”的抚州人
其实,抚州人的创业潮有其自身的特色,除了像丁锐这样单兵回乡创业的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多年出门在外,以“老乡帮老乡”的传统方式,在全国各地“抱团儿”共生,形成多个“行业集团军”,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在全国各地大显身手,成为致富路上的佼佼者后,纷纷加入返乡投资创业的队伍中。
抚州“创业军团”的形成,与能人带动密不可分。他们身怀技艺闯九州,八仙过海显神通,寻找到创业载体后,往往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的“雪球”效应,行业规模越做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当地的运输业和汽车租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轫于南城、广昌,如今,与之相邻的6县(区)走出了一批现代物流业的弄潮儿,有3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办起了货运站,6万多人从事物流配套服务,带动了车辆维修、汽配销售、宾馆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兴起。抚州全市物流产业年营业额突破200亿元,为国家创利税4亿元,地方财政增收3000万元。在陆地物流运输蓬勃发展的同时,抚州民营航运也迅速崛起,抚州船帮已拥有上百条轮船,总运力达3万多吨,办事处遍布长江沿岸等港口城市。
“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如果你看见街头的面包房,那十有八九是我们抚州人开的店;在上海的永嘉路和宜川路,我们抚州市青泥镇的农民基本‘占领’了这两条街的水果市场,年交易水果量5100万公斤;黎川县200多名画师活跃在‘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布吉大芬村;东乡县1000多户人家在内蒙古做服装鞋帽生意,每年收入5000多万元。”据抚州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陈荣辉说。
据介绍:近年来,抚州市加大了外出创业形成规模行业的管理,建立了面包、物流等行业协会和协会党组织。通过劳动部门的培训和技校学习,该市每年输出60多万人外出务工经商,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小老板,发展了建筑业、面包业、物流业等10多个行业的“创业军团”,形成红红火火闯九州的团队集聚优势。
“临川有12万能工巧匠活跃于上海、北京、南昌等地,他们6次夺得上海市建筑工程最高奖‘白玉兰’奖;资溪有4万人在全国各地开面包店数千家;南城、广昌等地有6万多人从事物流货运。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产业的有利条件。”陈荣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3年来,抚州市引进市外资金280多亿元,数以千计的项目,70%都是在外务工经商者牵线搭桥促成的。
今年,抚州市将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4800户以上,新增私营中小企业1200户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以上,这些都和返乡投资兴业的“归乡人”有着密切的关联。
学习温州好榜样
对于抚州人的创业传统,抚州市市长张勇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本人有二十多年的劳动保障工作经历,对创业比较熟悉,所以这一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抚州的创业问题。自从2009年去了温州招商后,我们党政班子就统一了思路,那就是抚州要发展离不开全民创业,全民创业是抚州加快发展的重要选择。目前,我们要再去办一个大型钢铁集团,是不太容易的,要发展IT、动漫产业,也不太现实,只能靠我们努力创业。‘兴抚’要靠发展大工业,富民要靠百姓创家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做大现有企业,把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大企业变成特大企业。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抚州人创业。”
而在抚州市委书记甘良淼眼里,抚州人和温州人既有共同的特质,又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浙江的温州一无资源、二无优势、三无经济基础,但是,温州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腾飞,目前超过1/4的温州人在国内外创业,其中在海外80万人,温州商人、温州商会、温州街、温州城遍布世界各地,靠的就是温州‘每一寸土地都有铜板在跳动,每一根发丝都有商业思维在跃动’的创业精神。而绵延千年的临川文化,塑造了抚州人民勤劳智慧、坚韧自强、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等富有创业精神的优秀品质。这一点,和温州市多么相似啊。”在2009年“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上,甘良淼首次把抚州和温州做了比较。
甘良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抚州涌现了不少创业楷模,“抚州的资溪县全龙面包培训中心主任徐全龙,原来是资溪水泥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水泥工人,竟二次创业开始钻研面包技术。经过虚心学艺、艰苦创业,如今的徐全龙已成为资溪面包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并先后获得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江西蓝欣啤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倪于平,原是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通过大胆创业、改革创新,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逐步打造成为南丰县纳税大户,2008年纳税779万元,当选当年度江西‘十大创业先锋’。”
甘良淼向记者表示,在全民创业上,抚州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创业精神上。“一直以来, 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在抚州很有市场,这导致我们在困难面前往往缺乏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那么多抚州人走出去创业,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坐在家里的人为什么不能更勤奋些?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今天我们仍然要坚决破除怕苦畏难的消极思想,大力弘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这一点,温州人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