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总经理自揭四大手段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10月05日14:08
  四大手段耍弄投资人:基金公司和券商结盟“监守自盗”,价值投资更像“黑手坐庄”,同一旗下各基金联手“抬轿子”,“割麦苗”式分红方案误导市场。

  6月25日公布的最新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日报表显示:68只开放式基金(不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中,单位净值跌破1元的已达44只。

  开放式基金的业绩窘境影响着大批新基金的销售形势。自今年5月始,开放式基金销售急速下跌。新近成立的开放式基金中,金鹰中小盘精选基金首发规模仅为5.4581亿,招商先锋基金16.042亿,大成蓝筹稳健基金22.338亿,富国天益价值基金10.337亿,国泰金马稳健回报基金12.3亿。

  这与短短三个月前一个月内就创出两只百亿规模基金的发行状况对比,恍如隔世。

  雪上加霜的因素接踵而来。本周,基金行业又爆出巨田基础行业基金在新股市值配售时,存在异常申购情况。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为此于6月22日(本周二)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申购等有关投资规定,对近期基金违规申购新股及将国债回购资金违规用于股票投资的行为提出整改要求。

  迅猛发展的国内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还不止这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总经理近日接受采访时,更透露出行业内的“四大怪状”。

  在他看来,证监会已经看到这些问题,却未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决;“如果再无人挺身而出,痛斥基金行业内部的一些"公开秘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将岌岌可危”。

  委托理财还是“监守自盗”?

  基金公司通常按照管理的资产规模收取管理费,规模越大,管理费越多。如何在新基金发行时尽可能地扩大规模,是每家基金公司营销的重点。2003年,基金发行的代销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这种情况在2004年被打破,券商渐渐成为各家基金公司新开拓的代销生力军。

  一家券商销售1亿元开放式基金,手续费大致100万元左右。但券商对销售开放式基金的兴趣,并不仅仅在手续费上。

  记者在对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采访时了解到,券商承诺基金公司销售量的前提是基金公司向券商做出交易量承诺。有些基金公司承诺给券商10倍左右的交易量,即券商销售1亿元开放式基金,基金公司在一年时间内要给券商做出10亿元交易量,对应的券商佣金收入为200万元左右。

  有些情形下,基金公司甚至不惜与券商约定15倍、20倍乃至更高的交易量承诺。

  在一份券商内部报告上看到,通过销售基金带来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相当于新建十几个营业部一年的利润。

  基金公司给予券商的这些销售和分仓交易费用,无不包含着基金持有者的利益。这位基金经理坦言,一只基金因为要给券商做出一定的交易量,不得不违背冠冕堂皇的“投资理念”,频繁调动资金,并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基金持有人。

  由于这样的交易,原本属于基金持有人的部分权益,通过基金管理者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券商口袋。

  2003年,整个A股市场的换手率为255%。根据各只基金的年报显示,经历了完整的2003年的70只基金,平均股票投资换手率为417%,是A股平均值的近2倍。值得注意的是,417%的平均换手率发生在去年券商销售比重不大,虚增交易量不算严重的情况下,那么2004年的情况又会如何?

  价值投资还是机构坐庄?

  去年以来,众多基金开始格外强调价值投资理念。他们以所谓“长期投资”的思路,取得的良好收益,曾经一度让证券市场刮目相看。

  时至今日,正当基金的投资理念被市场广泛认同时,市场人士愕然发现,奉行“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正在大幅减持前期的“核心资产”,并在短期内大笔进出一些宣称“将被长期持有”的重仓股。

  有关资料显示,在2004年底基金持仓最多的10只股票中,中国联通上海汽车招商银行宝钢股份等名列前茅。在多家基金的眼中,这些股票是具有“价值”的蓝筹股,他们声称将“长期持有”。

  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今年一季度,他们的身价已经由基金经理眼中的“金矿”变成了一堆“石头”:中国联 通成为基金减仓量最大的股票,合计减持量达到6.57亿股,减持幅度超过44%。

  种种迹象让人怀疑,基金投资究竟是“价值投资”,还是类似以前券商的“庄家做股”?

  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指出,对于多数基金而言,波段操作仍是目前基金获利的主要手段。有些基金在市场上不外乎炒一个“概念”扔一个“概念”,再去创造下一个炒作“概念”。

  2003年的70只基金的平均股票投资换手率数据显示,7只基金超过800%,其中4只甚至超过900%。据了解,国外基金的平均换手率只有70%至80%,国内基金如此之高让人惊讶。

  财富增长还是数字游戏?

  许多基金公司高层人员面对投资人时,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资本增值”。

  可在现实中,许多基金一个月涨幅超过10%,下个月可能就跌去20%,基金“过山车”一样的净值表现,实在让投资人心惊胆颤。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说,投资者有时很容易受到“一只基金一个月就实现超过10%净值增长率”的诱惑。他们通常会忽略,这10%的增长,或许是建立在去年几近跌破面值的基础之上。

  他同时还向记者透露,有一些一直能维持高净值的基金,其中也大有奥妙。一些基金公司为了树立自己所谓的业绩“标杆”,要么通过旗下几只基金一起为某只基金“抬轿子”。

  基金分红能为投资人带来即得收益,也使投资人能够将收益进行适当再分配,确保较为稳健的收益性。但是,国内一些基金公司为了卖出更多的新基金份额,宣称自己基金的分红次数如何多、收益如何高。

  分析市场不难发现,这些“分红”大部分具有“虚胖”嫌疑,或是分红少次数多,或是在发行新基金时对公司旗下的老基金进行分红。这些收益无非是基金持有者本来就该得到的利润,但却被冠以各种名号。

  在某基金公司总经理看来,基金分红不仅误导投资人以分红次数多少来衡量基金好坏,也使得基金公司为了保持分红需要的现金,在投资中不敢进行较为充足而长期的投资,为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而牺牲长期的收益,同时也使得投资人不能获取更长时间复利收益,即所谓“利滚利”。

  举例而言,以10万元资金投资年收益为18%的基金,如果连续投资4年,10万就变成20万;20万继续投资,4年后变成40万,依次类推,10万资金不到20年就窜到150多万。与此相对,如果将18%的收益每年都分红,20年后,10万元只能变成46万。这个差异表明,频繁分红的受害者是基金持有人。

  在投资者急功近利,投资短期化的前提下,“割麦苗”式的分红已经演变为基金公司的“圈钱”工具。

  基金业勿错过“悔改时机”

  基金公司作假,基金经理私下和上市公司或庄家配合,帮助他们锁仓等行为同样在台湾发生过,人们渐渐地失去了对基金公司的信赖,造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金公司很难发行新基金;当基金公司知道“玩笑开不得”的时候再想调整为时已晚

  曾经历过台湾基金业发展历程的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总经理梁华栋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同样是新兴市场,大陆的基金业现阶段的许多现状,与台湾基金业历史上的混乱如出一辙。

  梁华栋,1975年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田纳西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8年担任景泰资产管理亚洲公司首席代表及亚洲区董事,曾参与亚洲区有关基金及股票投资市场管理等决策事宜;1998年景顺集团并购原景泰集团,即担任景顺集团亚洲区董事兼台湾总经理。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