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愈演愈烈的汇率之争让人担心全球经济复苏会前功尽弃。倘若如此,谁该为其负责?
这场每隔几年就发作一次的汇率战这次来得尤为猛烈,背后隐藏着超越汇率本身的目的。抛开此前“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的政策,美欧联手施压欲迫使中国“就犯”——让人民币大幅升值。
美欧方面的理由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扭曲了贸易,把负担强加到中国的贸易伙伴身上。并称尽管中国政府承诺要采取行动,但迄今无甚作为。
而中国的立场是全球经济失衡“罪”不在人民币汇率,而在于国际分工。影响因素是贸易结构,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而且发达国家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引发大量破坏稳定的资本流动。
中美汇率搏弈已经白热化,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之《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加之,近来一系列国家竞相采取单边货币行动——欲通过货币贬值满足促进出口和经济复苏等;诸多迹象显示货币战争已先于贸易战“打响”。
遗憾的是,为此西方媒体发表社论诘问中国“不要让汇率战转化贸易战”,称其他国家应当加大压力,要求中国实现人民币渐进但有意义的升值。
事实上,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庞大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此外,美国在同一时期与世界上90个国家存在贸易逆差,这种多边失衡源于美国空前的储蓄短缺。然而,美国解决多边贸易失衡,缘何把双边汇率的压力抛给中国?
而且莫明其妙的是,较美国国会2004年至2005年间向中国施压的不同,全球金融危机已导致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大幅衰减。
一个秘而不宣的事实是,美国经常赤字居高不下,失业率不降反升,于是得找个替罪羊,很显然这个替罪羊就是中国的汇率。
如此一来,汇率之争明显脱离了市场本身,在其浓厚的硝烟之中还带有浓浓的政治色彩。这让中国觉得“很不爽”,并强硬表态不会屈服于美国而一次性升值。
可是,抛开种种主客观因素,近来包括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和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雷恩、以及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等公开就人民币升值施压;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卡恩亦一改之前的模糊态度,称人民币升值符合逻辑等;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在国际舆论已将中国推至风口浪尖的背景下,中国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
诚然,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自己被“孤立”。中国亦是如此,但是与其苦寻志同道合者,不如有的放矢,审时度势,甄别风险;找到一条既符合本国利益又不至于引发国际矛盾的路径。可能中国已经尽力了,如6月19日的汇改重启——强调回归危机前的“浮动区间”。但问题是,中国透露出的信号不足以让“苛刻”的国际贸易伙伴满意。
或许,这条路并不难,但需要足够的勇气与魄力,这是一条回归市场的路——由市场力量决定汇率,让汇率浮动起来,真正形成一个弹性汇率形成机制。
据说新兴市场国家大多患有汇率机制的“浮动恐惧症”,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理由很充分——金融体系仍处于初期水平,必须继续把重点放在金融稳定性和抵制资金流动的潜在脆弱性上。
不过,近期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强劲,从经济学角度看,存在升值空间。但若经济形势出现变化,也可贬值。
因此,不妨在有限选择下,参考一篮子货币,短期通过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来稳定市场预期。届时,国际舆论也应当从多边,而非双边以美元为中心的观点去评估中国汇率。
(责任编辑: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