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始推进钢铁、煤炭整合的山东省又要出手了。而这一次是着手准备山东地方炼油企业(以下简称“山东地炼”)的整合。
“山东地方炼油企业要想在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统一山东地方品牌。”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山东
省经信委”)在刚刚下发的一份文件中表示。这也被业内人士看做是“地方政府与央企的利益博弈”。解析整合路径
“现在我们正在加紧注册‘山东石化’这个商标,过不了多久,消费者就可以在加油站购买这个品牌的成品油了。”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英10月20日对记者说。
刘爱英介绍,目前山东有加油站9000座左右,其中中石化2600座、中石油738座、民营加油站5547座。第一步整合的就是销售网络。
在刘爱英看来,山东地方炼油企业虽然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销售网络,致使在油品销售上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只有少数地炼企业通过新建以及收购民营加油站等方式拥有了自己的加油站,但数量十分有限,大多数地炼企业还是缺乏自己的终端销售渠道。”刘爱英说。
“一旦山东地方炼油企业以统一品牌加入成品油终端市场竞争,将是一股重要力量。”星火科技研究院董事长、山东工商联石油与清洁燃料业商会会长张成如说。
而接下来要整合的就是地炼企业。
“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将这30来家地方炼油企业整合到一起,成立一个大的石油集团公司。”刘爱英表示,山东省政府非常支持,我们正在做前期的调研工作,而国家发改委也相当重视,今年已经5次来山东考察地炼企业。据了解,目前山东省有国家认可的地方炼油企业21家,同时还有十来家国家政策保留以外的炼油企业。
两巨头每年坐收276亿
没有政策,没有名分,没有规模优势,地炼企业实际上一直处于三大石油集团控制上下游咽喉命脉并在不断围追堵截的环境中挣扎。
一个佐证是,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原油进口量逐年加大,每年民营企业从两大石油公司购买大约2300万吨进口原油,而两大石油公司卖给民营企业的原油每吨收取1200元的差价。
“如此一来,等于说两大石油公司什么都不用做,光是把这2300万吨油卖出去,每年就能获得276亿的利润,这是非常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张跃说。
原油、成品油的进口垄断不打破,“首当其冲”受害的就是山东地炼。
“现在山东地炼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山东地炼还没有原油进口的资格。原油不足,山东地炼只能依靠燃料油进行加工,而燃料油加工必须缴纳燃油税以及进口关税,这非常不利于山东地炼进行深加工。”山东恒源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介绍,经过2000年大力整顿以后,目前保留下来的山东地炼有21家,其中,中国化工集团有6家,中海油有2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每年6000万吨,催化及焦化等二次加工能力每年超过4500万吨。
“继钢铁集团、煤炭集团之后,我认为地炼行业也应该加快整合,成立一个‘石油集团’。”在张成如看来,面对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巨头,地方炼油企业要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上游到下游彻底抱团,共同抗衡,否则生存的阻力会非常大。
统一品牌对抗垄断
然而,“石油集团”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经过多年的重组整合,目前的山东地炼企业产权关系复杂,很多已经加入了央企集团。而且先前组建的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实际收效甚微。另外,山东数量众多的炼化企业一直被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觊觎,特别是国内三大石油巨头,纷纷削尖了脑袋想要进入。
公开资料显示,凭借对原油的垄断优势,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已经逐渐渗透山东市场,中海油已经拿下了山东海化、中海化工两家地炼及部分加油站;中石油也已与山东地方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而对中石化来说,这里本就是其传统势力范围。除三大巨头外,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以及壳牌等外资油企也相继进入,不断加剧竞争态势,进一步压缩地炼企业生存空间。
“此次山东对本省地炼企业的整合,推动统一品牌建设,强化成品油销售终端渠道竞争力,其目的在于与三大石油巨头相抗衡,但实质上体现了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在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看来,山东省虽然引进了多家大型央属企业,但也不能任其做大、独占市场。山东地炼企业本身就受制于油源,无法与央企同台竞技。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省利益,促进本省炼化产业健康发展,不得不对地炼企业进行整合,支持、帮助其拓展市场。
“尽管现在山东地炼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对发展前景依然看好。”王有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