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16家上市银行的三季报密集披露,平均净利润增速达30%以上的业绩十分可观。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净利润增速甚至超过了70%。
银行业分析师普遍用三个因素总结了银行三季度业绩上涨的原因:净息差回升、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和中间收入增长。
中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南汉馨向本报记者表示,尽管整个银行业业绩增长的大趋势尚未有改变的可能,但各上市银行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四季度关于拨贷比和新资本协议是否有新的变动仍将对银行全年的业绩增长造成影响。
净息差回升明显
随着银行议价能力的不断提升,自去年年底以来,银行净息差普遍呈现回升的趋势,今年三季度这一趋势继续保持,并对银行业绩增长贡献不小。
以光大银行为例,息差水平回升强劲。截至9月底,光大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达到了2.28%,环比提升了13个基点,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增幅也在多家银行之上。
“贷款定价能力提升;流动性比例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上行有利于资产重新定价提升净息差;付息率高的次级债减少。”长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陈志华在其研究报告中将光大银行净息差回升概括为以上三点。
多家券商对上市银行三季报的分析显示,定价能力提升和利率上行是整个银行业的普遍情况,也使得大部分银行实现了净息差的环比回升。
不过,也有银行没能实现净息差环比回升,其中,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净息差出现了环比下降的情况,宁波银行的净息差环比下降达16个基点,这超出了许多分析师的预期。
某券商分析师向本报记者表示,宁波银行净息差下降从今年初就已经出现了。在其他银行净息差回升时,宁波银行净息差下降主要是因为生息资产中收益率较高的贷款同比增速放缓,占比逐步下降,而计息负债中付息率低的存款占比也在逐步下降。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鸣飞向本报记者表示,受加息因素影响,未来银行业的净息差还会保持增长的势头。同时,受资产结构调整、投资和同业收益率上升的影响,息差将保持小幅增长。
生息规模增长
传统信贷业务目前仍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均有不错表现,除净息差逐步扩大之外,生息资产规模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季报显示,多家银行实现了净利息收入高增。其中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据半壁江山。前三季度,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216.63亿元,同比增长24.36%;农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740.23亿元,同比增长36.09%;中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408.04亿元,同比增长21.79%;建行利息净收入达1821.81亿元,同比增长17.10%;交行实现利息净收入615.00亿元,同比增长30.37%。
另外,股份制和城商行亦有良好表现。以光大银行和南京银行为例。光大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2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10%;南京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33.28亿元,同比增长49.10%。
其中,光大银行生息资产规模比年初扩张了22.3%,年化净息差比中报时提高两个基点。
王鸣飞向本报记者表示,四季度银行业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一个平稳增长的趋势。
拨备驱动减弱
总结过去银行业绩改善的几大原因,其中拨备减少释放利润是多家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但从已公布的三季报来看,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减少拨备释放利润。
“可能受拨备新规的作用,并且四季度监管政策是否进一步落实和加紧尚在观察之中。”南汉馨向本报记者说。
“由于监管层对大行提出了更高的拨备覆盖率要求,从原来的150%调高至160%,导致交行第三季度业绩出现环比下滑。”近日,交通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于亚利在业绩说明会上的上述表示引发业界对大行拨备再次上调的担心。
因为,在此之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从原来的120%上调至150%。如果再次上调到160%,对大行的利润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侵占。
三季报显示,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提高至167.95%,中国银行拨备覆盖率达198.93%,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9.70%,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则升至210.16%。
不过,银行高管指出,加大拨备覆盖率并非是风险加大所致。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表示,看银行信贷是否存在风险最好的指标是观察不良贷款新发生率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目前来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一直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