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中国投资人有意入股米高梅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肖莹莹
2010年11月08日03:15

  由于无法偿付高达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曾是全球最大电影公司的米高梅11月3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申请也随即获得法院的批准。全球观众都熟悉的、米高梅公司的著名标志———那只赢得无数影迷赞誉又令竞争对手胆寒的狮子利奥这回真的要“歇”了吗?

  分析人士认

为,米高梅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不意味着其电影事业的终结,这只是其避开债务清算的一种策略,新公司很有可能保持大部分原米高梅人马,继续从事电影制作发行。更有消息称,中国投资人有意入股米高梅破产之后组成的新公司。

  靠借债“死撑”终难维持

  近年来米高梅一直靠借债“死撑”,尤其在2009年就陆续有消息说,米高梅不断向债主电话“求救”,希望他们能将公司债务的利息支付时间拖延到明年2月,否则公司的资金链就会严重断裂。另有消息称,为获得足够时间,这家“好莱坞”影视巨头曾不惜豁出脸面先后七次申请延期偿贷。

  经几乎全部债权人许可,米高梅在纽约申请按预先确定的方案进行破产重组。包括瑞士信贷银行和摩根大通在内的债权人同意,免去米高梅超过40亿美元的债务,以换取重组后公司95%的股权,余下5%的股权由一家不太知名的美国电影电视制作公司———“望远镜娱乐”(Spyglass)接管,Spyglass的始创人巴伯和伯恩鲍姆将兼任重组后米高梅的联合首席执行官。

  Spyglass成立于1998年,是《星际迷航》最新翻拍版、《前往希腊剧院》等近期影片的制作公司。此前,米高梅的债权人之一———亿万富翁和著名企业投资家卡尔·伊坎曾提出溢价收购米高梅其他债权人手中的债权,从而否决把管理权移交给Spyglass的方案,但他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所以未能封杀这个方案。

  另外,伊坎还一直劝说米高梅那些最有影响的债权人,希望能让米高梅与竞争对手狮门娱乐公司合并。伊坎是狮门娱乐的最大股东,他整个一年都在设法收购这家公司。之后,由于谈判破裂,伊坎放弃了合并计划。

  除了伊坎的狮门娱乐之外,米高梅集团也曾尝试以其他方式避免破产。其中,印度企业集团SaharaIndiaPairw ar曾出价20亿美元,但最终遭到米高梅主要债权人的拒绝;此外,米高梅还曾在今年10月29日以购买拉斯维加斯大道城市中心全部所有权为由,试图融资18亿美元,但不想在短短5日之后,该集团就不得不宣布破产。

  实际上,米高梅此前就已做好了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一切心理和舆论准备。近年来米高梅一直靠借债“死撑”,尤其在2009年就陆续有消息说,米高梅不断向债主电话“求救”,希望他们能将公司债务的利息支付时间拖延到明年2月,否则公司的资金链就会严重断裂。另有消息称,为获得足够时间,这家“好莱坞”影视巨头曾不惜豁出脸面先后七次申请延期偿贷。

  对于公司目前的状况,米高梅3日提交的申请破产保护文件显示,总资产约19亿美元的米高梅公司,背负了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米高梅现在“穷得”连债务利息都付不出了。本来准备在去年筹拍《霍比特人》等几部新片,却连2000万美元的短期周转资金都拿不出来。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大明星参演一部电影所拿的片酬(公司一直力捧的汤姆·克鲁斯片酬就要2500万美元)。

  早在2005年,米高梅就已经颓势突显,当时身负20亿美元债款,索尼公司救危难于水火,拿出48亿美元将米高梅收购。此后的一段时间,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股东得到久违的分红,公司股价也依势上涨。然而,短短五年之内,不让人省心的米高梅累积负债又达到了40亿美元,这次索尼打死也不再做这种赔钱买卖了,而债权人的态度更是明确———破产。

  有鉴于此,对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业界人士感觉毫不意外,并称这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米高梅公司早在90年代就已经退出了主流电影市场。学者葛颖也认为这很正常,“国际老牌电影公司更新换血的多了,而且米高梅其实很早之前就是问题重重,在90年代就已经有了征兆,所以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吃老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虽然创造出了很多“大片”,但票房不佳的现实还是导致其屡屡债台高筑。而融资的难题最终让这家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影视帝国很快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米高梅的名片数不胜数:电影史上最出色影片之一的《乱世佳人》;最成功的系列片《007》,长映不衰的卡通形象《猫和老鼠》;发起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推出奥斯卡奖,并先后200次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上折桂……这一切都属于米高梅。雄狮利奥的标志一度被当成美国的象征。但最终,有着86年历史的米高梅宣布破产了。

  有影评人说,如果华纳兄弟代表的是大衰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黑帮电影、迪士尼代表的是动画,那么米高梅代表的就是华丽的梦想,逃离现实的完美梦境。其所指的是,米高梅一味追求的“大投资+大明星”制作模式虽然创造出了很多“大片”,但票房不佳的现实最终还是导致其屡屡债台高筑。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除了制片的传统保守外,资本运作的失败、人才的流失以及转型的不及时也是米高梅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回顾往昔,米高梅一度是好莱坞当之无愧的霸主。上世纪40年代末之前,在老板路易斯·梅耶的精心打理下,米高梅是好莱坞最大、最有影响的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在其黄金时代,秉承“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米高梅曾推出了《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猫和老鼠》等传世名片,也捧红了克拉克·盖博、珍·哈露、琼·克劳馥等大牌影星。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米高梅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1948年,反托拉斯法波及电影业,制作公司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顾发行和影院业务,以此避免垄断。树大招风的米高梅不得不放弃了部分业务,并减产影片,收入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电视的诞生,它分流了大量电影观众。以至于到1957年,米高梅持续了30年盈利的局面被打破。路易斯·梅耶的被迫离去,也给米高梅带来运营上的重创。此后,虽然翻拍成名作《宾虚》再创辉煌,但此时的米高梅已经表面风光、内里中空,在随后的10年里连年亏损。

  70年代,米高梅电影公司已经是每况愈下。连年亏损的米高梅,在1970年被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买下。热衷于赌场和宾馆业的克尔科里恩将资金套现拿去投入赌博业,令米高梅与电影业越来越远。此后,克尔科里恩曾两次将米高梅转卖,又两次买回,使米高梅饱经磨难。

  从80年代起,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等竞争对手慢慢占领了多元化题材的市场,在电影制作的带动下,发展与影片相关的产业,比如发行D V D、图书出版、玩具和纪念品制造、主题公园等等,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

  而同一时期,米高梅无论从电影技术还是艺术上,它都错过了好莱坞工业的转型期。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米高梅虽然兼并了联艺公司,从此拥有了007、洛基这两大品牌电影,但吃老本的日子并不好过,在80年代至90年代,米高梅受到全球性关注的作品往往和007电影分不开,这就造成了公司出品轰动性电影的过分单一,为日后的发展窘境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进入新世纪看米高梅,它能够被影迷津津乐道的无非还是那些经典老片,甚至是一些黑白电影。对比拥有蝙蝠侠的华纳、掌控蜘蛛侠的索尼以及指挥加勒比海盗的迪士尼,每一家好莱坞大公司都有不断的新作和力作涌现,只有米高梅这边新作乏善可陈。2002年,计划搏一搏的米高梅请来导演吴宇森和如日中天的影星尼古拉斯·凯奇,斥巨资投拍战争大片《风语者》。结果票房惨败,米高梅高层辞职,开始进入被拍卖行列。

  2005年,负债20亿美元的米高梅被索尼以48亿美元收购,大部分摄影棚关闭,改称“家庭娱乐公司”。令人遗憾的是,索尼的出手虽然阔绰,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米高梅每况愈下的趋势。

  在整个好莱坞票房节节攀高的2007年和2008年,米高梅不仅没有捞到油水,反而大无畏地贡献了众多赔钱典型:中等制作《布鲁克斯先生》《伟大的辩手》之类都是靠一个明星勉强支撑口碑的票房无作为之作。米高梅还摊上了江河日下的汤姆·克鲁斯,无论是想炫耀演技的《狮入羊口》还是想卖弄票房的《刺杀希特勒》,都远远未达预期的效果。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高风险的电影投资不再受金融机构的青睐,更让米高梅的状况雪上加霜。由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是一门潜在回报高,但风险亦极大的生意,为降低票房收益风险,好莱坞制片商过去数年均积极寻求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注资。但由于信贷危机令金融机构收紧银根,不少银行都不敢贸然借贷,这让制片商寻求融资时遭遇阻碍。

  很不幸的是,米高梅公司将自己尝试多片合作融资的时间,选在了信贷危机之际。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称,随着信贷市场的收紧,高盛为米高梅出品及联合出品的影片筹资7亿到10亿美元的努力无法按既定计划进行。融资的难题终于让这家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影视帝国很快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在两方面仍有价值

  在米高梅公司提交的破产保护申请中,有一项是请求在未来的15周内允许动用账户上1.25亿美元的资金以保证公司的运作,其中约4000万美元将用于全球影迷翘首以待的《魔戒》前传———《霍比特人》。如果该申请被批准,那么全球的影迷应该可以松一口气。

  据《华尔街日报》的分析,米高梅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虽然会对其地位造成很大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电影事业的终结,这只是其避开债务清算的一种策略,新公司很有可能保持大部分原米高梅人马,继续从事电影制作发行,只不过会调整策略,寻求更稳定的路子。据悉,新公司计划每年推出4到6部电影,每部平均预算大约在5000万美元左右,偶尔也会拍一部大制作的影片。

  有消息称,在申请了破产保护之后,米高梅把他们的《007》系列续集重新提上了日程。他们将寻找一位合作伙伴,与其分享一半的新集版权,但合作伙伴必须负责所有的拍摄费用。米高梅还表示 , 他 们 将 保 证 在 未 来 每 两 年 推 出 一 部 新 的《007》电影。

  至于大家翘首以待的《魔戒》前传《霍比特人》,该项目目前仍属于华纳和米高梅两大制片商,分为上下两部,由彼得·杰克逊执导,预算高达5亿美元。据美联社报道,在米高梅公司提交的破产保护申请中,有一项是请求在未来的15周内允许动用账户上1.25亿美元的资金以保证公司的运作,其中约4000万美元将用于《霍比特人》的项目。如果该申请被批准,那么全球的影迷应该可以松一口气。

  另有消息称,中国投资人有意入股米高梅破产之后组成的新公司,但是具体是哪家公司目前还不得而知。国内学者指出,米高梅的破产重组对中国影业也有不少的可借鉴之处。葛颖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米高梅的倒下体现了大型电影企业不能一直吃老本,被传统束缚,如果一直没有新思维、新的经营策略,那么江河日下也是早晚的事。

  内地影评人周黎明认为,米高梅虽然破产,但在两方面还有价值。其一,米高梅有着好莱坞最大的片库,4100部电影是它最值钱的资产。目前这个片库经过几次易手后,数量有所减少,但每年还能给米高梅公司带来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也是时代华纳、狮门公司等所青睐的。其二,米高梅的品牌价值。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米高梅的黄金时期,生产了众多经典影片,给全世界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尽管米高梅目前已跟不上这个时代,但这个品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相关链接

  其他美国影业巨头近况

  华纳兄弟仍强势

  从2000年至今,华纳兄弟影业几乎都排到前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哈利·波特》系列,而《黑暗骑士》的成功也让“蝙蝠侠”系列成为华纳接下来十年的票房利器。

  迪斯尼捧动画

  迪斯尼此前都在靠《加勒比海盗》系列赚钱,但现在收购了惊奇漫画公司,此外皮克斯归顺迪斯尼也明确表示会增加电影产量。近年来《机器人瓦力》、《飞屋环游记》也的确实现了口碑票房双赢。

  索尼后继乏力

  索尼影业大部分靠《蜘蛛侠》系列在撑场,但《达·芬奇密码》之后,《天使与魔鬼》的票房就一蹶不振。其旗下的米高梅影业又宣布破产,索尼的名声也不好。

  派拉蒙异军突起

  因为《怪物史莱克3》和《变形金刚》的成功,派拉蒙影业近年来开始发力,再加上《钢铁侠》系列大卖,派拉蒙可谓风生水起。此外,派拉蒙还计划将《泰坦尼克号》转3D再公映。

  20世纪福克斯猛吸金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早期凭《星战前传》系列大火,随后的《加菲猫》、《博物馆惊魂夜》、《冰河世纪3》都大获成功,今年一部吸金大片《阿凡达》再次让福克斯公司耀武扬威。

  环球影业表现平平

  环球近年卖座电影包括《谍影重重》系列以及《金刚》,其余电影都算是昙花一现。《金刚》也只为环球赚了名声,投入2.07亿美元的影片在美国的总票房也才2.18亿美元。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