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财经面对面 > 公司追踪

英菲尼迪吕征宇:全系布局完成 全球汽车业趋向于大同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11月30日09:25

  搜狐公司品牌活动“搜狐企业家论坛”2010年会于11月2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由搜狐财经发起,秉承“公益性、公平性、开放性”的原则,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一个论道、交流、成长、互助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本次论坛围绕“重构:不确定性改变世界”问题,邀请国内众多著名企业家、学者以及一线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交流。以下是搜狐财经对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的专访:

    对英菲尼迪很有信心,充满激情

  搜狐财经: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企业家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先生。吕总已经从业于中国汽车行业十几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英菲尼迪在今年7月1号成立中国事业总部之后做了很多调整。我们今天邀请吕总谈一谈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成立之后的一些情况以及他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前景的看法,你好,吕总。

  搜狐财经:吕总,我们知道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是在7月1号成立的,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面,英菲尼迪从人事结构到组织结构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这半年我们的业绩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吕征宇:离2010年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很肯定地说,我们完成全年的任务是毫无疑问地。其实从7月1号成立中国事业总部以后,我们确实进行了很多战略性的调整。英菲尼迪从明年开始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有一个新的进步,而且在很多方面也会继续调整,包括组织架构,以及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我们觉得这半年时间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搜狐财经: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您本人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吕征宇:我今年在中国汽车业刚好工作20年,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我也是业内人,但英菲尼迪作为一个现代豪华品牌,我以前了解并不深。加盟之后我发现,英菲尼迪可能是目前在全球、在中国最具潜力的汽车品牌。我的信心比刚加入时更强了,因为随着我对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团队、我们在中国的未来投入等各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信心必然会有很大的增加。

  我过去的职业生涯如果用一个金字塔来讲,我在顶端和底部都做过,而英菲尼迪作为现代豪华品牌它正好是在顶端和底部之间的一个位置上,这对于完善我个人的汽车生涯也是非常有帮助、非常有吸引力的,我目前的工作状态是充满了激情,非常高兴在这儿工作。

  全谱系战略完成,2011年将是关键一年

  搜狐财经:现在是在年底的时刻,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在2011年英菲尼迪有什么样的规划?

  吕征宇:首先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组织架构进行完善,完善我们在中国的营销机构和功能,包括提高我们现有员工的能力,同时引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大概会增加一倍以上的新员工。

  对于外部来讲,我们希望扩大经销商网络,扩大一倍以上,也就是跟我们过去三年相比应该是飞跃发展的阶段。从产品系列来讲,9月20号,QX56和英菲尼迪新M上市以后,我们整个产品谱系在中国完善了。从明年开始,我们会大力提升我们的产品优势,从知名度到产品本身的特质,还将巩固我们的网络,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把全谱系的产品带到中国来,这是未来五年中远期计划发力的一个过程,明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搜狐财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一共销售多少辆?

  吕征宇:每个公司都一样,11月份是下一个年度的商业计划的制订期,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制订好,准确的数字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但是基本上实现百分之百的增长是肯定的,无论从销量、网络包括我们自己刚才提到的人员机构的数量上,当然品质更重要,不光提高数量,还要提高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以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的质量,都是需要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豪华车市场将持续5-10年快速增长

  搜狐财经:刚才提到其实中国市场现在有很多豪华车的品牌,大家都对这个市场很重视,加大了很多力度,不知道您本人对于中国豪华车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
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搜狐-王玉玺/摄)

  吕征宇:我觉得中国的豪华车市场会继续保持比普通乘用车市场更高速度的增长,还会持续大概五到十年的时间。原因是什么?从国家来讲,中国刚刚开始从农村向城市化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从入门级向往上升级的阶段转变,所以我觉得豪华品牌应该机会无限。

  对我们来讲,我们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现代的品牌,进入中国时间比较短,只有三年时间。对我们而言,更大的机会在于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这个群体追求新颖、追求品味、追求时尚的势头非常强烈,对这个群体来说,与一些固有的传统豪华品牌相比,我们会更有机会。

  多种形式并存会长时间存在,但最终会有一定集中度

  搜狐财经:您刚才也谈到,您在这个行业其实已经20年整了,您之前在福特呆过,也在法拉力、通用都呆过,您对于这些国外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有非常深的了解,那您对于目前的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评价?

  吕征宇:中国的汽车业应该这么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和群雄并起的平台期,可能要分成两个部分说。一个是合资企业未来的发展,还有一个是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都已经到了相对比较高的比较成熟的阶段。未来从行业的角度看,可能大家更多是向环保、新技术、新能源的方面发展,从业态形式看,多种企业形式并存还会有很长时间的存在,比如前一阵子大家讨论的合资企业的股比变化,是不是允许外方控股等等,这个会长期存在,很难讲会变成什么样。

  很重要一个特征,中国的民族品牌自有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正在迅速提升,而且国家也大力倡导,我觉得从未来来讲,中国的汽车企业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尤其民族品牌跟过去20年比应该有质的变化,先有量的变化才有质的变化。集中度相对集中,说明这个行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消费高度密集的产业,所以到一定程度可能百花齐放完了以后,最后还是长江大河也好归大海而去,一定要有一个集中度。

  了解差异化,富裕家庭将是消费主力

  搜狐财经:从您的这些年在中国汽车业打拼的经验来看,您觉得在中国销售汽车最需要注意的一些什么问题,比如我们有自主研发的品牌也有国外的品牌,这些不同的品牌销售方面是不是不一样?

  吕征宇: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谁生产在哪儿生产,受众对象都是中国的消费者,要想在中国做好汽车的营销很重要一点就是你得知道中国人民要什么?中国人民的文化是什么?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模式是什么?包括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要了解。我举个简单例子,你要在合适的时间有合适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带给中国的消费者,如果你对中国特色的底蕴的东西不了解,我想可能比较困难。总而言之,不管是民族品牌还是进口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如果牢牢掌握主中国的消费行为意识和背景,成功就是迟早的事情,有这么多成功的例子。

  搜狐财经:您本身有一个归纳总结吗,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车,有什么样的特点?

  吕征宇:中国人口众多,而且近十年轿车刚刚进入到普通家庭,从大量生产的大众型车型来讲,还是应该向二三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普及,应该是中低价位。满足中国家庭人口结构需求的车型,可能需要更大的体积和更大的能量,相对来讲排量比较小。同时,中国还存在一个非常巨大的群体,就是经过早期的努力和打拼已经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中高收入人群,他们可能希望有更好的性价比的车辆,更好的舒适性和更高的豪华产品。我觉得在中国应该这样讲,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我们都应该去满足,如果你单单只生产某一种产品,会很难满足中国这么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完全有地区差异化的消费习惯,你很难用一种类型的产品来满足,你需要有高中低不同产品。

  搜狐财经:英菲尼迪会不会有针对不同人群新的车型?

  吕征宇:今年九月底全线发布以后,我们基本上囊括了我刚才称之为中间地带的消费者或者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消费人群。这个人群,相对总量来讲非常广阔。这个相对入门级的新车到中高级的豪华车到大型的SUV到全时四驱的SUV等等,豪华的细分市场几乎囊括了90%左右的产品系列,应该是很有竞争力。

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
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搜狐-王玉玺/摄)

  全球汽车业趋向于大同

  搜狐财经:您刚才也谈到了中国汽车业目前所处的过程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包括媒体有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一些自主品牌的汽车会想着去收购国外一些大的汽车品牌,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腾中收购悍马。以您20年的经验来看,现在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到了有足够能力去收购国外品牌的时候了吗?

  吕征宇: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能说这个作为一个汽车人来讲,是一个好的趋势和发展,整个世界正在往大同方向走,这个世界壁垒已经很少了。对于汽车业来讲,在经历一百年的发展后,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共通的东西,不单单是民营企业去收购或者中国国内企业去收购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平常,而且国际间的交流,尤其我们日产公司雷诺从形成联盟以后包括今年四月份跟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形成联盟之后,国际性的并购和战略联盟越来越体现。

  我个人不觉得这是一个很稀奇的事情,当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肯定值得鼓励。

  汽车企业需要在有限资源和刚性需求中寻找平衡点

  搜狐财经:中国这么多汽车品牌想要去国外收购国外品牌,会不会有些潜在的风险?

  吕征宇:从目前看,对于一个人口红利的国家来看,没有什么潜在的风险,但是如果从具体的角度看,能源、人口、交通和政府要解决的很多社会问题可能是未来我们不断需要面对的。

  比如今年可以达到1700万的年产销量,明年达到两千万左右。前一阵子跟国家的相关机构做交流,我们有一个共识:如果说这个行业有危机和挑战的话,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土地、交通管理能力以及重大的消费刚性需求之间找一个平衡。现在应该有战略性的思维和发展,未来将用一种新技术、新能源来取代现在这种高能耗或者是高消费以及有限资源的困扰,这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挑战。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祝慧)

搜狐财经

1109粉丝

关注

蕙质兰心

1575粉丝

关注

财经频道

331粉丝

关注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