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可以说是指数的小年,个股的大年。上证指数在经历了2009年的大幅上涨之后,全年整体震荡下跌。6月下探2319点后企稳,11月上攻3186点后回落,截至12月23日,指数全年累计下跌12.87%。但我们看到指数沉寂的同时,个股却依然活跃,中小市值个股表现强劲,结构性行情充分演绎。从全市场看,2007年之前上市的个股中,有350只股价已超越2007年,创出历史新高。
从偏股型基金的表现来看,近七成实现了正收益。年初建仓完毕的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5.36%,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6.85%,远超上证指数。并且,在2007年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有27只的单位复权净值已超越了2007年的高点。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一些着力于“自下而上”挖掘个股的基金表现抢眼,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异军突起,从中冒出不少“黑马基金”。在震荡市中,基金通过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和对个股的深入研究为投资者带来了超额收益,这也是基金进行主动管理价值的体现。
创新多为结构化分级产品
今年迎来了基金产品创新的大年。截止到12月中旬,2010年国泰、国联安、银华、兴业、富国、大成、申万巴黎、天弘共8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各自创新基金产品,累计发行份额为192.79亿份。今年发行的创新产品主要是结构化分级产品,时至今日,已有11只结构化基金活跃在基金市场上,其中有8只是股票型分级基金,3只是债券型分级基金。
结构化基金将一只统一运作的母体基金根据不同的收益分配方式划分为多个级别的子基金,不同级别的子基金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约定,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来进行选择。随着分级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分级具体形式有了一些变化,母体基金逐渐从早期的主动管理基金转变为被动跟踪指数,两个份额级别的风险收益特征也更突出:进取份额更进取,稳健份额更稳健。同时,一般能进行配对转换,这较好地限制了基金的整体折价。
从形式来看,创新基金并未脱离结构化分级的窠臼,渐有雷同化的趋势,一些新的投资标的如“股指期货”等并未被有效运用。
两只封闭式债基一天售出
今年9月1日,两只新发行债基富国汇利和华富强化回报在这一天同时开始认购,并且都在认购的第一天实现了募集目标,累计发行量为50亿份,即使是在债市欣欣向荣的2008年,也未见投资者对债券基金如此“厚爱”。在此之前,新基金发行一共经历过25次一日售罄的情形,其中全部是偏权益类的基金,并且有21次发生在股市大牛的2007年。债基走俏不仅得益于今年以来的债市行情,也是债券市场大扩容后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配置性需求与日俱增而致。并且,债基产品设计上的创新(封闭、分级等)也给投资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就是在9月底,债券市场迎来了拐点,结束了去年年底以来的小牛行情。10月1日至今,中信标普全债指数累计下跌幅度达到了1.69%。一些在3季度拉长了组合久期的债基损失较重。在当前紧缩的大环境之下,债市无疑风险大于机会。债基一日售罄的火爆场面,会不会再次落入“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魔咒?
新发QDII数增“量”减
QDII基金在2009年沉寂一年后,2010年再度启航。年初至今,新成立的QDII数量达到了17只,另有2只仍在认购期。虽然数量可观,但新增QDII募集资金总规模仅略超100亿,不及2007年发行的单只QDII规模。QDII基金数增“量”减的背后是投资者对海外市场投资逐渐回归理性。2007年第一批出海的QDII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后,如今大都仍处于面值以下,今年涨幅居首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点评)虽实现了12%的收益率,但至今面值仍不足0.7元,给投资者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
推出QDII的目的,在于利用全球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分散化,避免单一国家或地区市场系统性风险。若QDII集中于投资港股或中国概念股,并不能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因此,当前QDII基金产品逐渐朝着投资区域分散化和投资标的主题化的方向发展。全球债券市场QDII、金砖四国QDII、黄金QDII等基金特色鲜明,受到市场的欢迎。
护本保本基金现江湖
中国证监会9月6日发布了《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在《保本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导意见》(2003年11月)和《保本基金审核指引》(2010年7月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又一次修订。新的指导意见在注册资本、净资产等方面降低了担保人的门槛,增加了可以为保本基金提供担保的机构。然而这并不能够完全解决保本基金担保上的问题。
为了彻底解决长期制约保本基金发展的担保问题,新指导意见大大鼓励基金公司设计和发行新体制下的保本基金,一种叫作“护本基金”的保本基金也在逐步走向市场。护本保本型基金不同于传统的保本型基金,它并没有机构为投资者本金做担保,而是基金通过CPPI、PPPI等保本投资策略力求本金的安全。2010年9月1日成立的嘉实稳固就是一只护本保本型基金。当前基金市场上仅有5只传统的保本型基金,并有3只已停止申购,供给端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护本保本型基金丢掉了“担保人”拐杖,为保本基金的大量发行提供了可能。
公募基金经理变动频频
截至12月18日,今年共发生372次基金经理变更事项、192起基金经理离职事件,分别比2009年高出70%、64%左右。基金经理离职后主要的去向有其他基金公司、券商、信托、私募等。其中,私募成为基金离职后的一个重要方向。据统计由公募转向阳光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已达四十多人。
一方面是公募基金经理变动频仍,人才流失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另一方面,基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才紧缺,现阶段公募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到2年。公募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理财行业暴发式增长,对专业人才的缺口增大所致。当然,个人的发展定位、待遇等也成为直接的触发因素。
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特别是优秀基金经理的离职,对基金的影响较大。国内基金大部分实行的是基金经理负责制,基金经理相当于基金的舵手,把握着基金的航向。某种程度上,选基金就是选择基金经理。在人员变动频仍时期,无疑加大了投资者选择基金的难度,那些投研稳定,整体向上的公司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捕“鼠”行动维护市场
今年9月6日,证监会就通报三起涉嫌“老鼠仓”事件。因涉嫌老鼠仓交易,景顺长城原基金经理涂强被没收违法所得37.95万元,罚款2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长城基金原基金经理刘海被没收违法所得13.47万元,罚款50万元,并3年市场禁入;长城基金原基金经理韩刚则因为获利较大,情节严重,成为首例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临近年末,包括郑拓、李旭利和许春茂在内的三位投资总监级重量基金经理被调查,始于上投摩根的唐建,监管风暴在时隔两年半之后,再一次席卷上海,而从唐建到黄林,已经有10位基金经理深陷“老鼠仓”。
公募基金本质上是委托理财,信任是公募基金得以发展的基石。老鼠仓侵蚀了公众的信心。对老鼠仓的打击,捍卫着基金行业的尊严。老鼠仓监管一直是一个难题,无独有偶被称为成熟市场代表的美国“捕鼠”行为正如火如荼。打击老鼠仓除了在制度上防范,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也是关键。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盛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