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改革·金融创新

上海新金融业态的创新之选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1月05日01:07
  历史上,外滩曾被称为“东方的华尔街”,承载着早期上海金融发展的历史,有着浓郁的商业文化和金融氛围,现如今则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未来空间布局中重要的“一带”。本文将从新金融业态发展的视角,简要谈谈对“两个中心”建设的一些建议。

  何谓新金融业态

  金融业态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所谓新金融业态,是相对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商业性金融或政策性金融而言的,是为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局限性而日益兴起的新金融机构类型、准金融机构,或者某类金融子市场或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模式及标准等。如近几年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市场、黄金交易市场,以及各类PE、VC、产业基金等。同时,还包括传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经营业态,如资金交易中心、票据中心、银行卡中心、私人银行、航运金融、小企业专营机构、贵金属部等各类营运中心。

  上述新金融业态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新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是一种有效互补关系,不仅可以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拓展完善金融产业链,而且可以支持、反哺传统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及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转型。从上海金融业发展实践来看,上海虽然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但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发展并不匹配,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要求。从引领国内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支持上海及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角度来看,需要从战略上对新金融业态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及政策扶持。

  新金融业态的条件:产业经济形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走“空心化”道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走“空心化”道路,现在已不可能复制香港、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定位。因此,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优势绝不能丢。最近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上海自2000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稳定的“三、二、一”发展态势,2009年第三产业占比已接近60%。上海已率先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正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金融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有效信贷需求明显放缓,单纯的信贷需求已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2009年,上海新增贷款5253亿元,而上海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包括股票、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达1932亿元,直接融资占比已超过1/4。

  上海未来新产业发展导向大都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迫切需要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金融租赁、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创新型的金融服务。这为新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需要着重加强两方面的机构集聚与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支持上海经济发展转型。

  首先,要积极鼓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非银行类新金融业态集聚上海。以金融租赁为代表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典型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每年租赁交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是继资本市场、银行信贷后的第三大融资工具。

  英美等国工程机械设备销售额中,有65%以上份额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而中国设备投资中租赁占比仅2%左右,每年中国租赁融资额不到美国的1%。未来上海需要在工商登记、行政审批、海关管理,特别是税收政策等方面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培育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其次,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这类新金融业态是技术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传统商业金融受低风险属性限制,往往支持相对成熟的产业或企业发展,高风险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往往难以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为此,上海需要积极营造环境,吸引包括PE、VC等资本投资类机构集聚,满足创新类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技术创新促进、拉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新金融业态的基础:完备的市场体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集中优势, 吸引各种新金融业态集聚上海。

  当前中国金融格局的分布状况是:现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以及大型央企总部主要集中在北京,短期内迁至上海的可能性不大;而以货币、资本、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市场体系,则大都集中于上海,上海已成为国内的金融市场中心。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向“大集中、扁平化”方向发展,通过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越来越集中于其总行,各个分支机构更多的只是一个销售终端的概念,缺乏信息处理、创新及决策权,这限制了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集中优势,吸引各种新金融业态集聚上海。众多专业化的新金融业态有助于解决当前金融业同质化竞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细化金融市场分工合作,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金融产业链。

  纵观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很多都是金融市场中心与资产管理中心的结合。据伦敦金融服务协会估计,2006年伦敦资产管理业的增加值约150亿美元,占金融业增加值的9.6%。另据新加坡金管局统计,2008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为8640亿美元,而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更是达到11730亿美元。上海已建立较为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上海应主动利用金融市场体系优势,着力优化金融发展软环境,着力吸引各类营运中心和和资产管理机构集聚上海,进一步提升上海资金积聚功能、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将人才技能、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及综合因素(包括价格水平、经济环境和居住环境等)五个方面,列为影响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今年9月份,在最新的第8期指数排名中,上海已上升到第6位,排在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东京之后,是历次排名中最高的。从国内城市对比来看,上海整体竞争力的排名要明显优于北京和深圳,这不仅表现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在万事达“全球商业中心指数”排名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2008年万事达第二次指数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别名列第24、57、60位。当然,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上海与国际上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在国内及亚洲,上海在金融发展环境与人力资源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已成为上海吸引集聚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优势。

  关注创新 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以新兴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为着力点,有效促进产融结合,实体经济加快转型。

  任何金融中心建设不仅是集聚金融机构、市场、人才等金融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资源整合,有效发挥好价格引导、市场定价、风险管理及资金配置等一系列资源配置功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创新:

  首先,加快利率、汇率衍生产品创新,助推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当前,金融市场化的两大支柱利率与汇率,正处在加速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一个突出矛盾是国内现有衍生品品种不够丰富、市场流动性不佳,市场主体进行产品定价与风险管理缺乏合适的金融工具。上海需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各类与利率、汇率挂钩的远期、掉期、期货乃至期权产品,有效发挥价格引导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市场基础,提高整体风险定价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着力培育代表中国金融发展的系列指数,提高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上海已形成上证综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上海指数,下一步可考虑依托机构、市场、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尝试建立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指数”,发挥市场引导、创新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政策扶持中介机构创新发展,构建发达金融产业链。专业中介机构是整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软肋”。金融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产业,涉及一系列的专业服务机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如会计师及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分析和研究机构、专业财经金融媒体(路透),以及金融从业人员培养和再教育机构等。发达的中介服务有利于深入挖掘金融及行业信息,加快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市场有效性。此外,中介机构还是培养和容纳高端人才的高地,更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国际金融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金融规模的扩大,此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同样巨大。为此,上海需要从完善中国金融产业链、推动专业服务机构的国际接轨层面,引导和扶持专业中介机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以新兴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为着力点,立足成为资金集聚地,以有效促进产融结合,支持实体经济加快转型;要致力于健全完善金融产业链,实现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附加值和竞争力;上海更要努力争取占据创新制高点,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