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境资金流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特殊影响,近来,跨境资金流动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发布了《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外汇局首次发布此报告。
外汇局国际收支小组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报告》的研究背景、框架和相关结论,并表示,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研究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从国内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国内近年来一直持续的“双顺差”态势及资本净流入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从国际环境看,“热钱”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三大外汇热点问题之一,在全球经济“双轨复苏”态势明显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下,新兴市场普遍面临资本流动的冲击,这也加大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不久前结束的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也明确将严厉打击“热钱”等违法违规资金流入,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列为2011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于不久前发布报告称,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显著,对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监督职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除用按国际标准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对国际通行口径的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进行分析外,还用我国特有的跨境收付和结售汇数据,多维度地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框架包含三组数据,从交易、划转到兑换环节,涵盖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全过程,有助于更全面分析跨境资金流动特点。”上述负责人表示。
《报告》有几方面结论值得重点关注。该负责人表示,首先,报告全面、深入分析了2001年到2010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总体情况和主要项目,用大量数据说明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发展,过去10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国际收支口径的资本流出入总量与同期GDP之比达到51%的历史峰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有所下降,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回升。
其次,在过去10年间,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海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等合法合规的涉外经济活动基本可以解释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量中扣除上述四项,所得差额基本上反映了波动性可能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即称之为波动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或“热钱”流动净额。该负责人说:“这个差额不都是纯粹套利的、违法违规的或者不可解释的跨境资金流动。其中还包括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交易、企业合法的服务贸易活动、合理的进出口赊账及其他财务运作、个人合法的外汇收支以及银行部门外汇资产调拨等。”
《报告》指出,从长期看,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与实体经济活动基本相符。数据也显示,1994到2010年较长时期来观察,前期“热钱”净流出与近年来“热钱”净流入基本相抵,总体呈现净流出约100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加额的3.5%。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和对外开放扩大,“热钱”流动对储备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热钱”净流出规模与GDP之比在8%左右,但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热钱”净流入规模与GDP之比仅为0.6%。
再次,企业和个人结售汇等顺周期操作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近年来结售汇顺差大于跨境收付顺差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不是因为“多结汇”而是“少购汇”,如,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股本少、负债率高,企业更多呈现负债外币化趋势,往往以外汇融资等方式支付进口,替代购汇,因此银行结售汇顺差“被增长”。这也从总量数据上挑战了“热钱”大量流入境内投机炒作的判断。该负责人还表示,外汇储备增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境内人民币流动性,从而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但影响我国股市发展的因素较多,跨境资金流动主导境内股市运行的观点缺乏数据支持。
当前,在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是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巨大挑战。《报告》指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根本。该负责人透露,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采取多种措施防范“热钱”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