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哲引咎辞职背后,阿里巴巴把平台上欺诈行为归罪到卫哲和100名销售人员身上,但这可能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第一财经日报》对更多被欺诈的消费者采访后发现,除了国际市场“出口通版”服务存在客户欺诈,而在中国市场上63万多名诚信通会员中,问题则更多——一方面,为了招募更多诚信通会员获取收入,部分阿里巴巴销售人员竭尽夸大宣传之能事,而这些被认定为诚信通会员的供应商又开始用一种不诚信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客户,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对这些事件的监管有待完善。
本报记者调查还发现,诚信通会员供应商欺诈事件涉嫌金额基本在3000元以内,涉案金额不大,同时由于取证较难,破案难度较大,很多消费者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此前,在解释为何2010年会有逾千名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客户时,阿里巴巴集团CFO蔡崇信公开解释,2008年底推出了入门级会员服务“金牌供应商出口通版”,由于降低服务价格使部分销售人员为追求佣金而放松了标准。
怎样的诚信通?
在一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商会主办的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站发给本报的一封邮件中,罗列了15份阿里巴巴欺诈投诉案,这些投诉最早发生在2006年12月,最近的就刚刚发生在2010年12月。总共15份详细的投诉案中有12份涉及诚信通。包括阿里巴巴供应商,买家都有投诉。
诚信通是阿里巴巴为供应商提供的一种认证服务,通过阿里巴巴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核实资质, 并设立网上信用档案,使得诚信通会员独享诚信标识。通常拥有这些标识的供应商可以获得客户的信任。
从数量上来说,阿里巴巴财报显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阿里巴巴共有逾100万名付费会员,中国诚信通会员就有63.13万名,约占总付费会员的六成。
从收入构成上来看,阿里巴巴2010年第三季度,国际交易市场收入为8.47亿元,中国交易市场为4.92亿元。国际交易市场中中国金牌供应商收入为8.24亿元,而中国交易市场的主要收入来自诚信通,中国诚信通收入4.72亿元。中国诚信通会员贡献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3%。
疯狂招揽会员
多名商家电话中告诉本报,阿里巴巴的一些业务员在向客户推介诚信通产品的时候,不仅夸大宣传、刻意隐瞒,还经常制造名额紧缺的假象。
黄女士本是淘宝的一名卖家,2010年5月初,黄女士接到阿里巴巴工作人员刘某的旺旺来信说有个免费的培训,教如何解决网络贸易信誉、排名、销售等问题,培训的时候,工作人员用诸如“只要做就有生意”、“两个月内百分之一百曝光率”之类夸张的言语鼓动黄女士等人购买诚信通。
包括黄女士在内的多人都被阿里巴巴业务员告知名额有限,很抢手,欲购须从速,很多商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没有仔细考虑便匆匆交了1688元现金购买诚信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购买的是诚信通会员资格,很多阿里巴巴销售人员却并不考察商家资质,商家交钱前只凭电话沟通,没有认定和考察的流程。
在疯狂招揽会员的同时,部分阿里巴巴销售人员的虚假承诺也一并出现。
河南郑州的一名常先生电话中告诉本报,阿里巴巴业务员对他承诺:“现在阿里巴巴10周年,诚信通1688元就可以了,而且送30天的阿里巴巴首页推广。”后来常先生购买并开通了诚信通之后并没有发现首页推广,业务员才表示真正的首页推广需要另外交钱。常先生交涉无果,最后放弃交涉,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前述的黄女士经历也非常类似,“之前销售人员向我保证交钱后很快就能全部办好诚信通。可交付了1688元之后,过了一个月都没有得到认证,于是我要求退款,一直没有人答复。”直到2月25日记者电话联系黄女士,都未能退款。
部分商家不靠谱
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这样“大放水”招募来的诚信通供应商自然有一些不那么靠谱了。很大一部分被欺诈的消费者表示,当时选择阿里巴巴的商家时,看中的是商家是诚信通会员,可事实上,往往就是这些诚信通会员的商家出现了不诚信的交易。
广东的林先生一次曾向一家有着四年诚信通年限的企业订购了两台笔记本电脑,通过贸易通聊天后,林先生把钱款打入对方告知的银行卡号中去。随后第二天,该网站出现一条申明,表示近期出现的卖电脑事件是不良人员盗用其公司的账号进行的欺诈活动。林先生后来向阿里巴巴客服反映情况,客服表示这家公司账号的确被盗,让林先生报警。林先生要求阿里巴巴公司拿出证据证明这家公司的确账号被盗,阿里巴巴公司不予理会。至今此事一直未得到解决。
无独有偶,重庆的张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事件,在向一家塑业公司交了预付金之后,对方却迟迟不送货,提出要将尾款打入账户才发货,张女士产生警惕,向阿里巴巴客服投诉,要求追回货款,阿里巴巴处理的结果竟然跟上一家如出一辙,表示该家公司账号被盗,但并未向张女士提供账号被盗的相关解释以及证据。
不仅事情没有解决,令张女士不解的是,出现问题之后,这家塑业公司依旧是诚信通会员。
一个本来意在为平台提供诚信资质的业务为何成为欺诈存在的隐患?这或许是阿里巴巴诚信通需要解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