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加息预期和资金面紧张,上海模式阳光私募近期受到市场欢迎,银行同样对此热情较高,纷纷联手信托公司、私募合作发行此类产品。而银行实际作用是将上海模式中优先受益权部分包装销售“吃”价差,而此举能将投资门槛降低也让不少私募趋之若鹜。
WIND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银行所推出理财产品中属于优先受益权类产品达到36只,比此前有明显增长。有趣的是,银行发行的这类优先受益权类产品实际上是上海模式私募产品的优先受益权部分,银行仅起到代销的作用。以
招商银行1月份推出的“2011年金葵花招银进宝之舜业1期优先理财计划”为例,该产品投资对象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发行的 “外贸信托-舜业1期(汇富93号)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优先级受益权部分。招商银行以优先级受益人的身份代表理财计划参与资金信托,资金信托的投资顾问为浙江舜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而这只产品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市场。从目前来看,
光大银行等银行也在积极推出此类产品。
由银行发行的这类阳光私募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投资者门槛大大降低。以上述招商银行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的门槛为10万元,若要通过信托公司等渠道募集,门槛一般都在百万元以上。不过,目前上海模式中优先受益权产品因为稳健,发行并不困难,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私募基金公司,基本不愁客户,银行能代销到的这类产品一般都属于小私募。
银行之所以愿意不怕“麻烦”的把上海模式私募包装成“理财产品”,其丰厚的“价差”收入和销售费用是主要动力。北京一位私募人士透露,目前私募发行上海模式结构化产品,优先受益权部分一般给予销售机构1.5%左右的销售费用。此外,银行还可以从中获得优先受益权部分实际收益与向银行客户承诺收益间的差额,也就是说,银行客户拿到的产品收益率低于阳光私募实际给银行的收益率,一般要低1个百分点左右。
另外一方面,上海模式中优先受益权部分给予的收益较高,目前对投资者吸引力较强。“优先受益权保底年化收益达到7.5%以上,甚至有私募给予10%以上收益,而且一旦总资金亏损到一定程度,信托公司就有权强行平仓,银行每日监督,因此这类产品的风险较低,非常适合稳健型投资者,银行自然对此欢迎。”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盛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