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目前我国银行的布局不均衡,要警惕同质化。
王岐山副总理陈述的是如下事实,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没有走上真正的市场之路。银行改革的阵痛是中国改革阵痛的缩影,银行必须有新一轮的直
击根本的市场化。此前中国的银行没有能真正的市场化。首先,国有控股的银行其管理者事实上由上级委派;其二,银行的主要盈利来自于存贷差,这是政策红利,而不是银行家能力的体现;第三,银行走的是与房地产同样的规模扩大之路,成长靠扩张,盈利靠利差。
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业竞争在加剧。很可惜,银行的竞争没带来市场化,在已有路径引导下,银行竞争成为一场缺乏创造力的自我残杀。
我们见到越来越相似的银行,他们服务的是同样的企业,提供的服务手段相同,追逐的客户没有区别,中间业务惊人的相似。就像中国所有城市的CBD引进的是同样的品牌那样,我国的银行千篇一律:改革的路径同质化。统一走改制、扩张、上市的阳关道;竞争的产品同质化。大企业与基建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没有受限时争抢房地产贷款;银行的盈利转型大致相同,或者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或者成为企业上市与发债的中介,或者利用融资租赁等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银行一味求大,是资本时代的必然后果,银行的上市改革之路延后了银行制度改革,让银行拥有了一夜暴富的捷径。资本市场无法推动银行进一步改革,反而使银行躺在扩容的温床上不思进取。满足资本金、分支机构、存款等各方面的要求,银行一旦打通上市关节,就意味着拥有了永远不可能倒闭、永远扩张的护身金符。王岐山副总理表示,银行跨度增加成本也会增,新建银行就要盖楼、招人,“银行表现得很有钱,但银行的钱是跟老百姓借的,用了老百姓的钱是要还的”。银行也许并不这么想,只要上了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增发扩容补充资本金,花了投资者的钱也用不着还。
货币紧缩之时,就是银行难熬之日。与房地产一样,2010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标志银行业传统黄金时期已属夕阳美景。中国高速投资、实体经济发展与房地产疯狂时期所带来的银行利润增长,不会再那么疯狂。银行必须应对两方面的打击,以往信用好、盈利厚的房地产贷款几乎停止,新的增长点尚未培育成型,在资产证券化推广之前,商业银行介入保障房建设,相当于为又一轮的保障房建设买单。
如果目前政策不变,银行业今后的市场化之路将彻底扭曲。表面上,银行还得承担一些政策性的功能,暗地里,银行在转变为投行与放高利贷者。
在3月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今年我国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房数量可能将首次超过市场类住房,保障房投资高达1.3万亿元。“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有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剩余的5000多亿元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所谓的各种渠道,除了房地产信托之外,大头恐怕就是银行贷款了。银行此前在为国企买单,通过上市化解风险;而现在,银行为保障体系买单,虽然占据道德制高点。就市场而言,其本质一样,显现了银行非市场化的一面。政策不应该逼着银行为保障体系买单,而后放任银行在证券市场肆意圈钱。
银行存贷款利率表面上波澜不惊,事实上在紧缩的倒逼下早已走上变相上调之路。银行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对公贷款上浮10%以上,一些银行没有抵押物的个人经营贷款利率上浮达70%~80%。市场对资金的渴求是如此强烈,对于房地产等行业,银行业不愿意放贷,而是通过信托赚取无风险差价,对于中小企业,则通过金融租赁等方式获取更高的收益。3月2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屈岩凯透露,2010年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总交易额超过4200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完成2000亿元,由商务部批准的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完成2200多亿元,2010年银行系租赁公司股东回报率约6%,今年的回报将高得多。如果继续利率管制,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将收缩,而其他高利贷业务将大幅度增长。存款利率的限制结果,就是逼出了齐鲁银行这样的怪胎,风险极高却备受呵护。
一些银行把蹊径当作主流,他们主要的盈利增长点是债券发行、有上市潜力的公司的培养,以及上市后的财务咨询等。这些银行离开传统银行,越来越成为投资银行,再发展一步,就是雷曼兄弟这样的债券交易大家与衍生品的制造者。
管制救不了银行,只会让银行剑走偏锋,中国银行业需要一轮以放松利率管制为基础的根本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