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农行总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中国央行3月18日晚间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举被一些人解读为再度紧缩,最后一只靴子落地等。而我认为,两种解释都有偏颇。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并非紧缩,而是一次技术性操作,目的是希望对冲3~4月到期的1.4
万亿元央票。正因为不是紧缩,所以才需要进一步紧缩,预计4月份还有一次加息并上调准备金率。一只脚已踩到滞胀?
关于目前的资金环境、利率环境,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央行说,“很舒服”,意思是很合理;而企业和社会的感觉却是很不舒服,市场利率已经远远高于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
解释这种感觉上的差距光用立场不同一句话是说不通的,央行有央行的尺度,M2增长16%的目标不能说就是过紧;社会有社会的解读,目前银行业的贷款授信普遍超出实际放款额的两倍以上,尤其是所谓的经营资本管制制度,使得绝大多数银行已经没有余力更多放款。更重要的是,M2回落的速度太快,央行希望稳定在16%左右,而实际执行结果却可能是,从20%左右快速滑落到12%左右,相对应的经济增速很可能快速滑落到7%以下。
虽然政府希望经济减速,“十二五”规划的GDP指标也只定在每年增长7%,但若GDP真回落到7%以下,最着急的一定是政府,因为当GDP回落时,真实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2%了。
为什么这么悲观?因为今年的GDP增幅回落,并不等于CPI也回落;相反,CPI却在顽强地上升,而且导致它继续上升的国内外因素也越来越多。温总理讲得明白:“什么叫滞胀?通胀没有管住,经济增速却出现回落,就是滞胀。”3月份的数据将告诉我们,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踩到了滞胀。为了防止另一只脚也陷入滞胀,政府在提高经济增速与控制通胀数字两条战线上选择了后者,即千方百计地控制通胀。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延迟调整油气价格的时间。
为抗通胀不调油价?
目前,国内油价相当于每桶85美元~87美元,而国际油价已经达到每桶105美元。按照温总理最近表态,国内汽柴油零售价一定要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如此,国内每公升汽柴油应该上调0.8元左右,而且3月份就应该调。
但是,由于发改委担心油价上调后会推升CPI,使得3月份通胀数字太高,完不成温总理在全国“两会”上的承诺,因此采取观望态度。本来希望日本大地震能够促使油价短期回落,降低我国提价压力,谁知利比亚事态扩大化,国际油价再上每桶105美元左右。希望外部环境改善,没有看到国内经济过热已经成为推高油气价格的主要因素,结果舍本求末,寄希望国际油价回落,调价窗口一再被错过——直接导致汽油的国内外价差已经拉大到很难调整的程度。预计,国际油价还将上升,二季度有可能徘徊在每桶110美元附近,最高有可能摸到120美元附近。届时,国内油价有可能需要调整到每升人民币10元左右。
油价大幅度提高的直接结果并不仅仅是推升通胀,它将极大地抑制消费,间接地抑制生产,导致经济急速降温,因此,它是最大的“滞胀催化剂”。上次提价后,中石化在山东市场的成品油消费降低了2~3个百分点,如果再次大幅度提价,成品油消费可能要降低10个百分点,全国的物流业会减速5%左右,由此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物价全面上涨。
笔者发现,近期发改委对调整油气价格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一改以前国际油价上涨立即跟进,国际油价下跌却拖沓滞后的作风,现在是眼看着国际油价上涨,就是不跟进。为什么发改委的立场变了?开始向着老百姓消费者,而完全不顾一些炼油厂因亏损面扩大而被逼停产了吗?不是立场变了,而是抗通胀的目标被放在了第一位。
央行亦处两难境地
与发改委同样处于两难境地的还有中国央行。目前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已经没有钱或者没有指标能够放款,很多实体经济不得不压缩产能,很多项目已经停工,但通胀数据却逼迫央行还要紧缩。
其实,在市场实际资金价格与央行名义利率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加息是没有多少用的。央行再加息,不仅不能缩小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之间的差距,还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信号——未来的金融环境是持续地紧缩,于是企业只能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借不到钱的,干脆停产。于是必然出现CPI上升,GDP回落的现象。最要命的是,成本推动的通胀,不仅是老虎,更是恶魔。
以上分析并非我危言耸听,其实也是市场很多人的共识。要防止滞胀成为现实,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调整。当然,没有说服力的数据出来,管理层也不会轻易调整。于是,3月数据成为关键。预计3月数据发布前几天,发改委将决定调整油气价格,由于担心大幅度推高CPI,所以调价幅度不会太大;同时,在3月数据出台前,央行还会加息一次,很可能4月还有一次提存准率。但3月数据出来后,管理层的情绪将变得向反方向紧张——由担心通胀加剧转变为担心滞胀加剧。或许很快我们就将看到政策要微调。
微调还是扛?难点还在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目前全国主要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已经出现明显松动迹象,或曰出现了“拐点”,市场有信号,再调控几个月,“大功”就告成了。于是,政治上的压力有可能掣肘货币政策调整——再紧几个月怕什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就怕这种意见占上风,就怕不加区分地一味紧缩。若以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下跌为宏观调控的唯一目标,必然出现房价暴跌,很多企业资金供应链断裂,经济严重下滑,物价却飞涨的局面。到那时再松银根救市,恐怕房地产价格又将暴涨。如此暴涨暴跌,让老百姓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