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怎么看突然爆发的“百度文库门“事件。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来说说“百度文库”的由来。
这必须从搜索产业的逻辑出发。搜索是互联网继门户、电子商务后的又一产业形态,对搜索公司而言,其野心是将人类所有信息收归囊下。在这一目标下,人际信息游离其外,这一游离后来成就了互联网新产业形态SNS的最好代表Facebook;但在这一目标内,仍有很多为搜索公司无法抓取却又有着巨大用户需求的信息,比如书籍,而且它们价值相当不菲,人类几乎所有历史文化的积累都在这里。所以无论是Google还是百度,自成立始,就在打这个东西的主意。
百度文库正是站在这里出发。但百度文库在百度内部萌动时,并不叫这个名字,它叫“百度图书”。据我所知,约在2005年左右,百度开始萌生该计划,最初出发点当然是满足用户需求,满足了用户利益百度利益就跟随而来。不过百度坐在家里想了想,扫描全部中文图书似乎不太可能。这个预测与后来他们走出去做的小规模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即:中文图书的电子化情况实在很糟糕。换言之,产业环境成为阻止百度冲动的最大短板。
大洋彼岸的Google没有遭遇这一问题。然后约在2005年夏,“百度图书”开始了第一条摸索之路:他们开始和一些包括数字图书商在内的一拨人谈判,结果让人失望。百度发现,所谈判对象中可能只有方正的内容版权情况比较好,其余的几乎都寄生在盗版和准盗版的链条上。
2006年春,“百度图书”有了第一个对外名字叫“万卷”。这一年,百度叫来了媒体,开始以万卷项目对Google图书进行了一次中国式反击。简单说,百度的做法是与广大图书馆谈判,把他们有关书籍的索引、目录和摘要拿过来,用户看不到全文,但有了线索。通过万卷,百度曲线为用户需求提供方法,同时,该项目还提供在线书店相关书籍的购买信息等。
但是,这是李少“百度图书”的初衷和目的地吗?绝不是,万卷只是其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而已。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个“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故事了。随着2006年后中国网络的发展和出版物数字化越来越快的进程,以及手机阅读等新应用的出现,中国浩瀚的网民帮百度完成了它原来完不成的事。
2009年11月,百度推出“百度文库”模式实施其“百度图书”计划。应该说在这个时间点,百度的产品思路已非常清晰和成熟,这就是在“避风港原则”下按其驾轻就熟的“MP3+知道”思路来做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市场的巨大需求。
据2010年百度透露的信息,自上线一周年以来百度文库中用户主动上传文档数量突破1000万份;同时每天有超过15万份的新增文档资源上传,和每天650万份下载及用户7000万次的日浏览量。
这是一种非常互联网化的思路和做法,直到一年半后,李少突然遭遇“让子弹飞”。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感情上我认同作家们的哀鸣,但不站在他们行列;我站在百度的方向,但谴责他们的所为。换句话说,数字化大潮势不可挡,今日的甲乙方之争只是浮云,当文人愤怒的潮水逝去,真正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是在数字阅读解决方案中,究竟什么是技术与商业的最好结合方式? (来源:21世纪网)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