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使用工业
机器人代替人力的趋势已现端倪。富士康提出三年内引入100万台工业机器人。
是否会排斥劳动力,对就业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形成压力?专家认为不必过分担忧。
五成工序可用机器人 7月29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深圳出席员工联欢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晚会时对媒体表示,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三年后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将达到100万台。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
机器视觉制造商美国康耐视有关人士指出,从理论上讲,目前大陆电子制造业50%的工序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但实际上大规模投入机器人的资金需5年才能收回成本,且涉及生产线工艺流程的改变。因此,即便对于成熟的电子制造企业,用机器人替代工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短期冲击有限 长远有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力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指出,类似富士康使用机器人这样的事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性的。从短期看未必会形成突出的替代效应,从长期看则是正面的。
“首先,从局部来说,确实会对部分劳动力产生替代效果,但是我们要看它替代的是哪一部分劳动力,可能是简单劳动力,而且正是现在供应短缺的那一部分,因此不会造成很大的失业,反而正好可以解决局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从长远来看,机器替代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劳动创造的价值更高,有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最终会有利于就业的扩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劳动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黄任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所谓以机器人代替工人,就目前阶段的中国来说,还不现实。
“机器替代工人是一个大趋势,但它是个慢慢的、渐进的过程。”黄任民表示,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只是个别岗位由机器替代工人,并没有普及,因为机器过于昂贵。而中国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小,事实上很难做到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 据《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