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CPI已如强弩之末 拐点或将在三季度出现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作者:朱宝琛
2011年08月10日06:54

  编者按:虽然7月CPI又创出新高,但涨势已然大幅减缓,显示出宏观调控组合拳的良好效果。不过,好事多磨,外围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断干扰着政策的决策与调整。欧债危机阴云未散,美债延期与主权信用等级的调降又一次挑动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尽管外媒评价说“亚洲避开欧美经

济前景恶化影响的最大希望在于中国”,但外部因素的变数不断放大,显然进一步增大了货币政策松与紧的拿捏与平衡难度。

  6.5% 7月CPI创37个月以来新高

  CPI创下37个月以来的新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对于6.5%的涨幅,业内人士称“基本上符合预期”。但是,大家都认为7月份会是一个高点,自8月份开始会出现缓慢回落。

  上涨势头或近强弩之末

  在CPI公布之前,业界就已经进行了预测。

  “中国7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5%,略微高于我们的预期,但我们仍然认为中国的通胀已经见顶。”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称。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表示, 7月CPI数据6.5%,相较于6月6.4%的数据,略微升高,全球大宗商品、原油,除了黄金都处于下滑阶段,通胀相对得到缓解,目前的CPI数据已经基本上保持稳定,或已见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基本可视为年内高点,8月份有望略低于这水平,但仍在6%以上。他指出,三季度CPI高于二季度5.7%的水平,在6%左右,为年内季度高点。考虑到国内外原材料价格走势,这一轮物价上涨势头已近强弓之末。只要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四季度物价涨幅将回落。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策略部执行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CPI又创新高,完全符合预期,7月份应该是一个高点,自8月份开始,CPI就会出现缓慢回落,但整个三季度仍将会整体维持在高位,如果要想真正大幅度回落就要等到10月份之后了。

  “展望未来,由于猪肉价格涨幅趋缓、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以及政策调控效果显现,8月份开始CPI涨幅将步入下降通道。全年呈现倒U型走势。”李慧勇表示。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7月CPI符合预期,PPI比预期高了一点,CPI环比比同期高,不仅食品价格高,非食品价格也高,通胀的压力仍然很大。

  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拉动CPI上涨4.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9%,拉动CPI上涨2.1个百分点。

  统计局称,7月CPI同比继续走高,主要原因是粮食、猪肉、蛋类等食品价格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速,而非食品价格涨幅继续保持在高位。

  据了解,食品中上涨较快的主要有:粮食价格上涨12.4%,对CPI上涨贡献约0.34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对CPI上涨贡献约2.0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6.7%,对CPI上涨贡献约1.46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9.7%,对CPI上涨贡献约0.15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5.0%,对CPI上涨贡献约0.3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表示,虽然7月份CPI同比涨幅再创本轮新高,三季度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但预计四季度可能会逐步趋稳回落,到年底可能下降到4%左右。

  他解释,首先是猪肉、水产品等食品价格涨幅趋缓。来自食品方面的物价上涨压力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次是三季度经济增速很可能延续前期回调趋势,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可能会回落到9.3%。总需求的下降将有助于缓解系统性的物价上涨压力。第三是国际经济复苏态势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向。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出现松动,未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会有所减缓。

  “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将逐步发挥作用,预计三季度将是年内物价的拐点阶段,四季度物价涨幅将缓步回落。”陆志明称。不过,他同时指出,在劳动力成本长期看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高位徘徊以及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年内物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11、12月CPI同比可能仍居4%左右,预计全年CPI同比的平均涨幅在5.2%左右。

  是否加息需拭目以待

  一边是依然严重的通胀,一边是动荡的股市,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去抉择?加息的脚步是否会紧随其后?

  鲁政委表示,目前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平复之前我们不应该加息,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平复我们该做的还得继续做。兴业银行继续维持年内加息1-2次的预期。

  他同时称,未来国外政策继续宽松,国内政策更应稳健。从历史经验来看,越是海外维持宽松政策,我国国内就越应保持政策的稳健性,而不应进行随波逐流的放松,否则,国内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资产泡沫。历史上后起经济体的几次大的资产泡沫,莫不由此而起。

  “如果通胀继续上升,仍然有必要加息;如果未来国际资本流入压力较大,仍然有必要作好流动性的管理工作。”鲁政委称。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表示,由于国内外形势不明朗,央行货币政策会采取谨慎态度。“由于通胀可能出现回落,且美、欧盟及其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均放缓收紧,因此央行对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措施会采取谨慎态度,保持相对稳定。”

  李慧勇表示,由于海外局势变数增加,国内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以静制动,扛过去,维持现有的政策格局,避免政策和海外因素叠加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货币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骤从紧,通过加息或者提准来稳定通胀预期、巩固调控效果。

  “此前我们认为应该以第二种策略为主,现在我们认为也有采取第一种策略的可能。”李慧勇表示。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称,未来的政策中,加息不可取,加息在中国并不能明显降低消费或投资,因而不能降低总需求,因而不能抑制通胀。不仅如此,加息还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并吸引更多热钱流入中国。虽然加息在中国不能抑制通胀,但也不能排除非对称加息的可能,即只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以此为老百姓的存款负利率进行一定的补偿。

  “美债冲击,7月CPI再创新高,可谓是祸不单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表示,中国当前正面临高通胀和美债危机双重夹击。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李长安认为,当局应暂时搁置目前的宏观紧缩政策,将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和制度建设上。“千万不能走2008年集体误判的老路,毕竟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他强调,“只有练好内功,才能从容应对”。

  在国内通胀屡创新高的同时,美国国债评级调降,欧洲仍陷于欧债危机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也尚未好转。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虽然投资、消费和出口可能会受外部环境拖累,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没有问题。他判断,货币政策的基调并不会受最近国际形势变化的太大影响,“下半年的调控节奏和力度,频率不会像上半年那么高,力度也不会那么大,前期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影响已经在慢慢显现。”

  “通胀压力没有释放。我认为现如今的关键有两点,即流动性的控制和通胀预期的弱化。其中,通胀预期更为可怕,它会自我强化,导致一系列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比如用政策去降低猪肉价格是远远不够的,要给予市场长期的安心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证券研究所常务副主任孙立坚指出。

  陆志明称,7月CPI同比增速再创本轮新高,预计三季度CPI同比仍将处于高位,国内负利率状况持续恶化,似乎有进一步升息的必要。但由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恶化,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进一步升息将导致中外利差再度扩大,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加大国内流动性压力。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广大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继续升息将会对中小企业产生雪上加霜的压力。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进入一个审慎平衡操作阶段,当下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都不大,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使用。

  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姚伟表示,中国通胀意外上行,7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5%,意味着中国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来应对全球市场下跌。CPI这样的涨幅会促使中国人民银行加息,但考虑到全球市场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央行眼下可能按兵不动。如果通胀继续高企而全球经济增长迟滞,央行决策者会非常难受。

  汇丰集团经济学家马晓萍也表示,7月CPI略高于预期,意味着通胀已经触顶。由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加息的可能性极低。她认为,中国暂时可能会采取观望态度。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