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谭飞:中国特技何必生搬好莱坞

2011年10月21日09:22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谭飞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拍摄电影,对特技的运用,应该服从服务于民族习惯,不能只学外壳,忘掉内核。最好的影像表达方式是,既保持民族特质,又包容外部精华,这才是成功之本

  借国庆大假,集中看了《白蛇传说》及《画壁》等国产魔幻电影。相对以前的国产魔幻电影而言,它们在制作水平上已有不小进步,特别是电脑特技的运用,和最早的电视剧《西游记》里明显粗陋的特技对照,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差别几乎达一个世纪。我们还能听到更多的豪言壮语,不少导演在开机时夸下海口:本片的特技将不逊于《指环王》。看来,《指环王》等西方成功魔幻电影,已经成了中国魔幻电影在特技上的最大追赶及超越目标。

  毋庸置疑,这么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电影业投入的加大,特技制作水平的飞跃,有一天,制作出跟《指环王》系列一样美轮美奂、足以以假乱真的魔幻电影,也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一定是好莱坞式的特技效果吗?中国电影难道非得嫁接西式特效,才能达到最佳观影效果?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举票房成绩突破两亿的《白蛇传说》为例,里面的“水漫金山”一幕特技可谓微妙微肖,法海跟白素贞斗法也是被描摹得震天动地,至少达到了好莱坞数年前的特效水平。但我在观影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缺憾。

  缺在哪里?憾在何处?我认为:“缺”在少了留白。因为以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习惯,对这种类似于传说的东西,是不大愿意“坐实”的,如果呈现的东西太真实,太具象,就会少掉很多想象空间,反而会让观者发出“哦,就这么回事”的叹息。一声叹息里折射的是:中国人喜欢看水墨画,水墨山水意境幽远,水墨山水带出的模糊、空灵,更符合东方审美观,而对西方式油画般的写实特技,中国观众其实是更希望在西方电影的语境里寻觅,而非在东方传说里撞上。

  “憾”处则在,这些特效让白蛇许仙传说,看起来像一个西方的神话故事,模糊了它的地域属性。其实,像白蛇许仙这类中国传说,和西方的神话、传说完全不是一个谱系的,西方的很多传说、故事,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加工,来源于宗教想象,但白蛇许仙的故事,更符合东方式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特定意象的特征。用《指环王》式西式特技加工制作,让《白蛇传说》看起来更像一个世界通用神话,忽略掉了它发生在西湖边上,白衣飘飘、裙袂飞扬这么一种东方浪漫情调。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它更像一个改装了的西方神怪爱情传说,试图对准西方人的胃口。

  不仅《白蛇》《画壁》,此前的《画皮》《倩女幽魂》等,都有炫西式特技的现象,好像钱不狠砸在特技上,不铆着劲儿开国产创特技新高,观众就不买电影的账。这种“削足适履”带出另外一个话题: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生成方式很重要,但并非要事事邯郸学步,要谨记“结合民族特点,打造民族风格”这句话。拍摄电影,对特技的运用,也得服从服务于民族习惯,不能只学外壳,忘掉内核。

  除了特技,在大的方面,影视剧的节奏感、表现方式也同样如此,不要忘记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模仿、移植,而是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不久前,我参加了电视剧《风车》研讨会,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们的电视剧,要符合我们自己观众的审美习惯,要牢牢扎根于老百姓,不要每部戏都学美剧(大意)。

  诚哉斯言!在学习美剧、韩剧、好莱坞成风的当下,创作者更需记住,最好的影像表达方式是,既保持民族特质,又包容外部精华,这才是成功之本。千万别舍本逐末,让创作成为形式的俘虏。

  (作者系影视界的知道分子,资深观察者、评论员)

  谭飞的微博

  谭飞的其他专栏文章

  谭飞:凡人、英雄和鬼子

  谭飞:张柏芝谢霆锋的离婚经济学

  谭飞:重庆卫视还是重庆“卫士”?

  谭飞:寻找白岩松的检讨书

  谭飞:好莱坞大师如何给中国编剧授课

  谭飞:《白蛇传说》与雷峰塔的倒不掉

  谭飞:为自由行游客定制的《蜜桃33D》

  谭飞: 纠结的《辛亥革命》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