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微调”和“减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11月01日01:36
  上周末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部署了近期经济工作。尽管这是一次常规的会议,但其中透露出的不少信息仍值得财经界回味琢磨。尤其是在宏观调控方面,来自中央政策层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观察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比之前一阶段,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务院的此次会议中,表态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物价总水平”,原因也正在此。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5.7%,较前两个季度5.4%的数字扩大了0.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CPI指数更是达到6.1%。这些数据说明,通胀压力仍不可小视。

  不过,从趋势来看,当前物价走势拐点已经出现,未来一阶段或将高位趋稳,乃至回落。当然,回落的幅度可能不会很大。因此,从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出发,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要“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所谓“预调微调”,也就是在合适条件下银根相对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再是坚冰一块。前一段时间温州等地爆发的企业主“跑路”问题,其实也是在微观层面倒逼货币政策的相对宽松与定向宽松。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优化融资结构,当是方向。毕竟,过于强调控通胀会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产生失业率较高的问题,在物价拐点显现时,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与节奏,相当重要。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当下的融资困境,不单单是因为银根的收紧,更在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关于深化国有垄断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哺育,以往我们谈论过多次。在金融领域解除不必要的管制,承认和推动民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金融成长,不能一再停留于议事阶段,而应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改革加速。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这就意味着,从宏观经济的总体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里,货币政策当基本保持稳定,同时相机抉择,“预调微调”。而宏观政策可以发力的重点,是依靠财政政策调整,主要是推动结构性减税的加速与加大力度。

  学界普遍认为,宏观税负目前总体偏高,这与一般民众的感受比较吻合,高层一再发出为企业减负的声音,原因也在于此。同时,面对纠结复杂的经济现实,货币政策缺少挖掘空间,但财税政策却可作为,即通过结构性减税涵养税源。政府通过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不仅关乎税负的公平,也将大大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

  关于结构性减税,我们以前也曾多次论述。结构性减税,其实是有减有增,该减税的得减,该增的得增(比如资源税的改革,以及一些新税种的设立)——但是大的方向是减。现在谈及结构性减税,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是加速推动减税;其二,是减到一定的量,而非蜻蜓点水,难以触及痛痒。

  应该看到,结构性减税并非毫无动作,但速度不够快,量不足够大,这是问题的关键。前些时候,个税改革方案已经开始实施,这是整个结构性减税思路的组成部分。作为增值税改革的试点,上海增值税改革的实施细则也将于近日公布。增值税改革,可以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对于完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作用毋庸置疑。

  目前增值税改革,一是以上海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二是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所谓改革要加速和加力,透过这次的增值税改革,大致可体现为,从上海试点向全国推广,时间不能拖长,同时,不少学者认为,此次设置的两档低税率应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以中性为原则的增值税宜保持较少的税率级次,且相应调减税率乃大势所趋。此外,相比税率,抵扣范围的圈定更为关键。概言之,当前论及结构性减税,已无异议。问题在于,如何排除部门利益,将该减的税减到位,至为重要。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