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中国私人银行峰会上,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处长陈胜昨日透露,银监会将整合目前分散在分业监管中的各项相关法规,出台我国首个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这一办法将统一适用于中外资银行。
陈胜透露,管理办法中或将私人银行客户定位于600万元人民币的金融资产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准入标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从多家中外资银行了解到,多数外资银行,如渣打、东亚、荷兰银行等的私人银行客户准入门槛都在100万美元或以上资产;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可投资资产规模更高。中金报告显示,
交行、
招行等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一位中资银行私人银行部人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私人银行牌照发放近期有望扩容。目前,中资银行中正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已达11家,但获得牌照的仅有农行、
工行和交行3家。该人士表示,牌照扩容及出台管理办法,有利于银行明确监管所允许的投资范围、经营模式和行业标准等。
在等待管理办法出台的同时,业界呼吁在产品线、分业监管下的合作机制等方面提高灵活性。新加坡银行(香港)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关国然指出,目前银、证、保分业监管的现状使这三大体系的协同性受到限制,而私人银行客户的金融需求却是全方位的;荷兰银行(香港)私人银行总经理安德宝表示,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目前在国内分割还不清晰,期待监管方面予以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资银行间互抛“绣球”,显示出强烈的合作意愿。星展中国私人银行总经理龚忆明指出,中外资银行在融资、投行、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强弱项不同,有着取长补短的空间。
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洪曦则称,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虽然较多停留在追求高产品收益率的“生财”阶段,但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发展,未来其“守财”需求将增加,需要在全球不同法域和不同税域地区间进行资产配置,而这正是中资银行需要向外资银行借鉴的领域。
然而,有业内人士昨日向本报记者透露,部分中外资银行合作的“痛苦磨合期”甚至“分手结局”在所难免。他称,中资银行最看重的是外资银行的技术及产品经验,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已经通过第三方机构等渠道“偷师”不少;外资银行多半眼馋中资银行的网络和客户,一旦合作触及其核心利益,外资银行往往却步。
该人士还透露,在私人银行监管尚不明晰的模糊地带,中外资银行的业务其实差异较大。不少中资私人银行业务仍以“撮合”式的“资金池-资产池”项目为主,并与信托、PE等联动,“中资银行在投融资等方面的业务亮点,是外资银行所无法做到的”。